升船机螺母柱内在质量试验分析研究

来源 :2012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CCATM2012)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r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大型复杂铸件螺母柱片出现的重大质量问题,采用定位解剖方法,通过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试验分析,明确铸件各部位宏观分布、内在质量情况,研究确定内部缺陷及表面裂纹缺陷性质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铸件低倍截面上部致密度、均匀性良好,中部以下区域,铸态偏析严重并伴随不致密性疏松缺陷,而齿牙表面裂纹并非是裂纹性质,而是属类似裂缝的狭孔,是分散缩孔一种,裂缝型狭孔的产生与氮化物偏析附着有关联。据此可有的放失的改进铸造工艺技术,有效改进和提高铸件内在质量,抑制和避免表面线性缺陷产生。解决了重点新产品螺母柱片内在质量不佳、表面质量不合格的技术难题。
其他文献
持久蠕变试验技术是评价耐热钢高温长时服役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某持久蠕变实验室的装备情况、试验工作的开展、实验室计量体系和寿命预测等方面的工作,对宝钢持久蠕变试验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建议。
利用One Spark多通道直读光谱仪、JSM-6300 LA扫描电镜、CMT5504电子万能试验机对6063-T5铝型材拉伸性能及断口组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对拉断后的试件进行分析,断裂以剪切断裂为主,断口与拉伸方向成45°。(2)工艺相同的两种试件断口形貌,组织细密、均匀的其拉伸性能指标要高于组织疏松,空洞粗大的。(3)对检测人员而言,在6063-T5铝型材拉伸性能检测结果处理时,
分析了30MnSi热轧盘条的金相组织,讨论了30MnSi热轧盘条存在表面纵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30MnSi热轧盘条正常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晶粒均匀细小,盘条存在表面脱碳和表面晶粒粗大现象;连铸坯表面纵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连铸坯存在表面纵裂,S含量高、轧钢工艺不合理也会引起30MnSi热轧盘条表面纵裂。从炼钢、连铸、轧钢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达到了提高30MnSi热轧盘条质量、降低质量
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是车轮必须达到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本文探讨了各种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的不同点,得出了适合火车车轮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应变片法。并用该方法测试了马钢火车车轮的残余应力。本文的测试方法采用欧洲标准EN13262中推荐破坏性测试方法,通过研究车轮切割前后应变的变化,计算出车轮残余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得出车轮踏面处残余应力大小和残余压应力零点分都落在-150~-80MPa及35~50mm范
本文对Q345系列钢板探伤试样进行取样分析,运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Z向拉伸等手段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探伤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C、Mn等元素的偏析引起钢板厚度中心区域形成贝氏体和马氏体等硬相组织、钢中存在大量MnS夹杂所致,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文介绍了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以及扫描电镜在炼钢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结晶器水口下部白色瘤状物分析、SPHC钢材表面裂纹分析。结果表明:水口下部白色结瘤状物为Al2O3、CaO、MgO,其中Al2O3是水口结瘤的核心,炼钢过程中保护渣中的CaO、MgO以及二次氧化生成的大颗粒夹杂物,在水口Al2O3处聚集,促进了水口瘤状物的长大;SPHC钢材表面裂纹处存在复合夹杂物,是浇注过程中炉渣卷入钢水中造成的
本文介绍了利用透射电镜衍射系统分析无间隙原子钢第二相的对称性,精确测定了FeTiP相的结构,结果显示FeTiP相为六方结构,空间群与Fe2P相同,经测定晶格常数为a=0.6339nm,c=0.32696nm.
本文利用Nb18Si-xHf(x=0,1,3,5,7)系列合金,在1250℃/3h/大气环境中进行高温氧化,对铪提高铌硅基合金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机理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Hf含量的增加,合金基体组织得到细化,改善氧化膜中不同氧化产物界面的应力状态,增加氧化膜的完整性,提高铌硅基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弥散分布的HfO2阻碍氧在氧化膜中传质,降低了氧化膜的生长速度,提高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
对发生严重脆化的15CrMoR(H)钢封头进行了SEM、金相组织以及TEM的分析,结果表明:热加工工艺不规范造成的铁素体晶内大量的滑移线、晶界碳化物颗粒的析出、以及粗大的渗碳体颗粒导致了材料的低温脆性断裂。通过热处理工艺改进试验,可以消除脆化,并使性能达标。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要获得高标定率的菊池花样,样品的制备非常重要。本文采用电解抛光法和机械氧化物抛光法对F620进行EBSD样品制备,详细介绍了实验过程及参数设定,并利用微分干涉、表面粗糙度测量等技术对制备的EBSD样品表面质量进行观察,对两种制样方法的效果给出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实验参数下,两种方法都可以制备出较好表面质量的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