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执行的实效性研究--以浙江省级“领雁工程”为例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10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c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向,政策眷顾对象最为集中的是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这是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而在义务教育中又特别强调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巨大的鸿沟,这己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当中国从“教育机会起点均等向教育机会过程均等”前进的过程中,弥合这种差距势必应成为政府的重点作为。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农村教师,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2004-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在此基础上,2008年开始,浙江省由省教育厅厅长主抓,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各1万名,县级骨干教师1.5万名,使全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本次培训是在前次培训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展开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将农村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办成一件民心工程,是这次培训的愿景所在。本文拟对己经实施了五期的领雁工程学员进行学术性问卷调查,从若干维度出发,对学员通过培训的获得的实效性提升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培训和相关培训政策的修正与出台提供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根据学校改革的直接发起者是谁,可以把学校改革分为强制性学校改革和诱致性学校改革。强制性学校改革指的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启动和推进,由政府命令或法律引入和实行,政府以改革制度供给者的身份,设定学校改革的目标、基本路线和准则,学校的改革进程需要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政治资源来完成,学校校内成员只是执行工具,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 由于强制性学校改革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作为改革实施者的学校
当比乐中学经历了60年的历程、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将“文化立校”作为新的发展战略之一。作此选择,不是为了简单地赶时髦,而是看到:学校已有发展历程积累了很多文化资源、形成了规范而具有整体性的发展基础、培育了更强的实力和信心,需要整合发展思路、提升办学境界;此时,从学校文化层面整体策划和实施学校发展思路,可以让我们超越并整合各种具体工作方法、发展措施、学校制度等层面的探索,从而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
学校改进及其实践研究取向关于学校改进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指出它“是指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变革和它所需的支持条件上以提高学生成绩的努力,是变革期间为提高教育质量而改进学校能力的战略手段”;西方学校改进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经历了与学校效能研究的分化与融合后,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实践模式渐具雏形,研究方法日趋成熟。我国的学校改进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亦成果斐然。综观现有文献可以发
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存在着一批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生源质量等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发展滞后,未能达到通常应有的办学标准,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佳,进而又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生存与发展的一类学校,这类薄弱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现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甚至还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
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无疑是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理性抉择。在这一进程中,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讲,农村学校无论是从其硬件如教育设施、设备还是从软件如教育理念、师资、生源、教育质量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亟待改进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改进需历经三个阶段、学校内部改进策略。
对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改进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多集中于两端:宏观的政府政策和微观的学校内部因素改造,而对于中观环境—一定行政区域内社会与教育环境冈素对于薄弱学校改进的影响及其解决对策还研究不够多和不够深。实际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大、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对于基础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也就是推进教育公平)更应当关注区域性行动,因为它的管理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群众关心的教育质量也是主要是生活环境范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及其结果。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与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直接有关,本文试就影响我国小学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做一探讨。
外来工子女能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贯彻与落实,而且关涉到公平正义社会价值观的实现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出台了“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个为主”政策。2006年6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也再次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应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的法律责任。然而,近来诸多实地调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公信力危机的透视,以及对公信力形成机制的剖析,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公信力,必须立足于公信力形成的三个维度,聚焦于高等教育组织这一主体,并监视社会公众的心理变化,关注两个主体在交汇口互动指标的变动。
基础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主题。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两基”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关注学校的改进和变革,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追求学校卓越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承担着更为重要和紧迫的职责,被期待在学校改进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