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分析、抗性基因精细定位

来源 :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364963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豆病毒病害,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病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寻找优异的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抗病基因及抗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分别用。国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方春大豆地区的流行株系SC6和SC17,对新育成的参加2009~2010年国家和部分省市大豆区试的279个大豆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利用高抗品种配置杂交组合,研究了各抗性材料对SC6, SC17的抗性遗传规律以及不同抗性材料中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利用新开发的SSR标记将抗性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最后进行了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坏死症状的遗传研究。
其他文献
以国审早熟春大豆品种湘春豆26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南方早熟春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早熟春大豆产量随播期的延迟、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蛋白质含量、蛋脂总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脂肪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产量、品质的影响大于密度。本研究还表明,产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高,脂肪含量也越高,可见,适合高产的条件也利于大豆蛋白质和
在大豆种植地区,倒伏现象已成为严重制约大豆高产、稳产和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豆倒伏与秸秆的机械强度关系密切,多位学者都对大豆秸秆强度测定做了一定的探讨,然而关于大豆秸秆抗倒弯曲性能还缺乏深入试验研究。另一方面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2010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4亿吨,其中豆类秸秆约0.2800亿吨,这么丰富的秸秆资源利用率却很低,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目前其综合利用倍受关注。本文以7个品种大豆
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由多到少,究其原因是由多种因子促成,从农学角度剖析仍然是以氮、磷、钾三大元素为主的传统施肥模式;加之农业气象条件多变且不稳定,导致大豆单产水平较低,产值、效益低下,农民的收入上不去。本文对大豆增加施用硅、钙元素效果进行了研究,以达到提高大豆单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增加施用硅、钙元素肥料,对春夏之交高温干旱、夏末秋初少雨“秋吊”、夏季降雨频、日照少等对大豆生长不利的气象条件
会议
大豆种传病害是大豆中常见的病害。种传病害容易造成幼苗的发育迟缓甚至死亡。本文通过比较种子表面及内部带菌率以及大豆各生长时期植株带菌率,初步分析种传真菌的侵染特点和种传病害形成机制。通过对来自东北、黄淮和长江流域等不同生态区的种传病原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的种子易受黑斑菌污染,黄淮地区种子易受黑斑和炭疽污染,长江流域种子易受拟茎点霉和镰孢菌的污染。其中黑斑和炭疽病原多分布在种皮表面,拟茎点霉种腐和镰孢菌
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也同全国大豆生产发展趋势一样,在政策支持不足和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正在经历向下滑行的过程。针对目前大豆生产现状,立足于国内和地区的需求,从产业链上进行分析,探索内蒙古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方式和途径。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是内蒙古的两大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增加带来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逐步
本研究利用来源于全国24个省份的400份大豆地方品种研究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与筛豆龟蜷抗性的关系,比较叶片和叶柄茸毛着生状态与筛豆龟蜷抗性的关联;进一步通过重组自交系群体和构建的高代自交分离群体,对控制叶片茸毛着生状态的基因进行定位和验证,为叶片茸毛着生状态基因的育种利用及其与抗虫性的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指导。
大豆芽菜是大豆种子在人工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经过萌芽生长而成的一种芽苗蔬菜,是中国的传统优质蔬菜,有着悠久的生产和食用历史。大豆芽菜相关性状多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对这些数量性状进行定位,不仅能了解这些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所定位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也能作为基因克隆的基础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依据。本研究选用大豆微核心种质为研究材料,进行了2年的重复实验。在对该群体大豆芽菜鲜产量、干产量
本研究利用大豆扁茎品系NT-1与南农1138-2,Forrest杂交获得的F2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克隆方法研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为揭示大豆扁茎形成的遗传机制及育种利用潜力奠定基础。  遗传分析支持了大豆扁茎是单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2009年以82个(NN1138-2×NT-1)和67个(Forrest×NT-1)扁茎植株作为初定位群体,将t基因分别定位在2号染色体SSR标记Sa
本试验拟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 1A开展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及SSR标记定位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利用组合NJCMS1A×南农19-15的F1、F2、F2:3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JCMS1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F1全部表现为可育,F2表现出育性分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经分测验符合3:1,F2:3中无育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