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无人直升机进行古建筑测绘--中国的实践

来源 :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x8x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建筑是复杂的测绘对象之一,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以其复杂的构造和细腻的装饰成为最难测绘的建筑遗产,引入基于无人直升机的摄影测量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来辅助建筑学者进行测绘作业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三个案例来介绍这些新技术手段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并分析古建筑测绘的特殊性与操作技术要点。
其他文献
为适应当代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建筑创作环境,发挥建筑史教学对于建筑师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整体化教学体系,跨时空,跨课程地构建建筑历史的关联脉络:一方面针对内容庞杂的建筑史教学内容,挑选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筑师和作品,作为节点,梳理内在承继关系,还原建筑特征起伏脉络;另一方面结合建筑设计课题,联系典型的建筑师和作品,纵横剖析,展示社会历史背景中建筑创作的理性追求。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国际行为,对其研究离不开对国外影响的关注。英国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来自英国方面之建筑活动及其影响进行概述;之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英国建筑师的活动以及留英中国建筑学人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通过对低碳交通进行的论述,结合我国城市特有的历史背景,讨论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和交通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善道路系统等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以达到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大智门火车站位于武汉市京汉街,建成于1903年,原为卢汉铁路(北京卢沟桥至汉口,后称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的主体建筑,法国工程师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本文在现场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深入剖析其选址规划、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立面设计、结构构造、装饰设计等内容,揭示了大智门火车站的建筑和空间特征,旨在探究其作为近代典型铁路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西方建筑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在20世纪建筑中先后出现过多种思潮或流派,带来各种观点和艺术形式,但在思维方式上可分为“现代”思维、“后现代”思维和“解构”思维三种典型。由延续、扩展到拆解传统思维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构成了认识这个世纪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
阎子亨作为天津本土的近现代建筑师,在20世纪初期天津被九国列强瓜分租界土地,大兴土木的时期,作为中国早期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中的一员,创立中国工程司,并在天津及周边地区设计建筑作品数百余例。本文选取九国租界中最早成立的英租界为研究地点,重点针对阎子亨在英租界的建筑作品分布,并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以期让读者对阎子亨的建筑作品的创作思想及其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1980年代,大规模引进国外建筑理论主要概括于两个方面,即经典现代建筑补课式的引进和介绍外国建筑的先锋式风格流派,本文再现1980年代建筑界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理论文献及建筑创作两个层面诠释其引进,发展以及对中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津浦铁路济南站于19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设计,中国人建造,具有浓郁的日耳曼风格,是当时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火车站之一。惟该建筑于1992被拆除,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济南站的历史背景、选址规划、平面布局,建筑造型,历史价值等。
德国表现主义运动可以被视为欧洲浪漫主义传统的现代延续。本文通过将德国表现主义置于浪漫主义的语境中,以浪漫主义的美学标准来解读和分析表现主义建筑,并重新评估其当代遗产。
本文把建筑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归结为对建筑基本原则或者法则的探求,并从具体的文本考察中提出了一种立足于建筑理论自身特点的方法论体系,试图以此为本学科获得某种自主性和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