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受众及如何通过有效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进行思考,提出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雅俗共赏,既要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充实并形成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理论体系,形成一门专业的学科;也要将中医药文化通俗化,和民间很多通俗的形式结合起来,和国际间很多往来结合起来,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功能,扩大影响,并提出"如何通过有效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是目前中医药文化建设比较缺乏的,仍
【机 构】
:
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33
【出 处】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受众及如何通过有效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进行思考,提出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雅俗共赏,既要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充实并形成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理论体系,形成一门专业的学科;也要将中医药文化通俗化,和民间很多通俗的形式结合起来,和国际间很多往来结合起来,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功能,扩大影响,并提出"如何通过有效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是目前中医药文化建设比较缺乏的,仍需进一步加强"的观点.
其他文献
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中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同时也是体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医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构筑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促进职工行为达到自我协调、自我控制,还可以为医院构建形象、品牌战略的基础,从外层渗入其本质,激发职工的活力,释放功效与潜能,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空间,为医院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和",而在"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方面就围绕"和"与"不和"树立了医学观念.当人们能够理解中华传统的"和"文化意义,再透过"和"文化看中医,中医就会更好理解,也更富有魅力.
本文从学术范式、文化模式评价标准、人类医学视野、实现科学精神的途径与方法、生活世界和主体性意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世界性意义,认为中医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许多无谓争论和所走的弯路都与对传统中医药原创科学思维的误读有关,中医药知识体系是对人的生活世界和主体性意义的回归,中医药现代化需要科学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研究,值得现代人继承创新
自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被译成中文以来,西方心理学在释梦方面的研究逐渐进入普通中国人视野,使得国人对梦的理解走出了《周公解梦》简单、片面、神秘的阴霾.但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梦境有着不可否认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本文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着手,对释梦进行探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丰富和完善中国人自己的释梦理论,并对临床病例进行了介绍,指出不是每
本文对中西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西医的演进路向基本秉承了西方哲学的原子主义思想,重视器官而忽略整体;中医则上接阴阳五行的关系主义思想,注重整体关联而略于器官的独立性.两种医学思想在处理病体的时候互有优劣,未来世界医学的发展是走原子与关系的二象性道路,这有待于一种新的更有包容性的哲学思想的形成.
当前正值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作为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医药学,面对我国文化繁荣发展与科技转型的重要阶段,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处理好自身与西方文化、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树立发展自信、增强发展动力,是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分析文化自觉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树立顺应自然的理念,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中医药学要有文化自觉,正是因为人类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医
徐灵胎是清代博学多才的著名医家.徐灵胎的一生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浸染,与道家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治学表现出道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徐灵胎对道家思想有着特别的喜爱,做了《道德经注》和《阴符经注》.他对"道"有着独到的理解,并内化到了他的生活体验中.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医对外传播面临文化差异的挑战.建议把中医文化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把中医文化对外传播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创新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培养中医文化传播人才,设立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国家级研究项目,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产业.
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医学发展注入了持续、强大、独特的动力.其中,"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阴阳"、"三才"、"五行"入手研究其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影响."中和"既是中医学中"阴阳关系"、"三才关系"、"五行关系"的轴心,又对这些复杂的关系起着动态调节的作用,同时促使它们整体呈现出"中和"的状态,即"中和轴"模型,并指出“中和轴”模型,不能涵盖精妙博大的中医基本
大量详实的人类学资料证明,上世纪初从法国开始出现一种本土化的"西方中医",其规模与活力以及业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优良载体.中医在西方本土化的经验是中国文化整体在西方传播的缩影,通过观察、理解这种特殊形式,就能在传播战略观念与方法上获得启示,化解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为文明交流互动开创建设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