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污染缓流水体净化的生态修复方法研究

来源 :2016中国水务高峰论坛——2016第四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s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缓流水体是农村水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给这些半封闭式水体带来严重污染.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方法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自净能力和稳定性,其技术包括投加微生物、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生物操纵、水生植被恢复、人工曝气等.对华南湿润区受污染缓流水体进行了的生态修复技术实践,包括:生态浮岛、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一体化+生态浮岛、沉砂+AO+人工湿地+氧化塘、人工湿地+氧化塘、厌氧+氧化塘、高效稳定塘.工程实践表明,这些生态修复方法能够有效净化缓流水体的污染.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材料表面的亲水性,针对PP表面化学惰性较大的缺点,通过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材料表面,然后进行丙烯酸接枝改性,获得了亲水性良好的PP熔喷材料.研究了不同气氛、处理电压和时间对等离子处理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接枝温度、时间和单体浓度对丙烯酸接枝处理的影响.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别测试了等离子体和接枝处理前后材料亲水性变化、表面形貌和
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水资源,总量非常多,约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5.8%,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中,地下水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重要水资源来源,因此,加强对地下水的认识,保证地下水的正常开采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掌上电脑的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其能够实现数
以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市)——东台市为例证,分析了区位、资源、生态、水系等优势,谋划了"一主、一副、多点"的空间架构和"双核、三带、四团、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格局,充分挖掘建设潜力,全力打造川东港拓浚、方塘河整治及东延、水务管理决策平台建设、主城区清水活水、农业节水灌溉、水美乡村建设、滩涂生态保护与开发、西溪水文化传承等示范工程,为沿海平原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试点经
介绍了浍河侯马市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工程背景、现状分析,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河流防洪能力、改善河道的水质,营造河流生态景观的要求,还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为沿河周边经济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本研究结合辽宁省河流具体情况,将河流生态治理恢复尺度划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提出了"区域(水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区)、流域、河流、河段"尺度及针对性生态恢复重点;时间尺度体现河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将河流划分为极长、长、中、短时间尺度,界定了重点恢复因子.多种尺度相结合,可为河流生态恢复提供总体思路和治理方向,对尽快恢复河流功能、全面促进区域(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
以维持河流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健康和功能健康为基础,将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生物及社会服务功能为准则层构建了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的特点与实际,给出了河流健康评价的评价方法、指标权重及分级标准.以辽河为研究对象,根据河流水文特征、控制性水文站、水质监测断面等因素,划分评价河段,结合指标的调查与监测数据,对辽河开展了健康评价,计算得出辽河为亚健康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健康存
湖南省临湘市于2011年6月9日一10日遭遇30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20mm,引发临湘市詹桥镇6?10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28人死亡、6人失踪和9.53亿元财产损失.本文通过对临湘市詹桥镇特大泥石流的现场调查,从暴雨调查分析、暴雨山洪泥石流发展过程调查以及暴雨洪水泥石流分析计算入手,分析了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地形地貌、固体物源等成因.
海宁作为典型平原区河网水系,治理工作经历了被动防御型、经济保障型,二十世纪以来依托科研合作,理论交流等,逐步完成了水生态建设的华丽转变,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水生态建设工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十三五"跨越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从黄河下游滩区的河道基本情况、河道冲淤变化、自然地理和滩区发展存在问题等现状着手,结合古代放淤技术、近代放淤目的、现代放淤理念说明放淤技术的演变过程,进一步结合黄河下游滩区的具体情况,从放淤条件、引洪放淤技术、机械淤滩技术和综合放淤技术等方面,对黄河下游滩区放淤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引洪放淤、机械放淤、挖河固堤、"二级悬河"治理等工程实践,分析总结出了滩区放淤具有逐步消除"二级悬河"、增加堤
邵阳水资源日益匮乏,水质恶劣,河道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到居民健康和城市发展.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高度重视,从河道保洁、采砂、清障及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举措综合治理河道,并建立一系列的长效管理机制,最终塑造出"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