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变迁。作为表征,大众文学在新时期以来蓬勃兴盛,成为文学领域中令人注目的场域。本文对当代近20年的大众文学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试图探讨大众文学的特征,分析影响大众文学的一些因素,大众文学变迁对既有的文学观念的冲击,大众文学批评的模式转换以及大众文学与文学场同整个转型时期的社会场的同构和冲突的关系。 本文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对域外的“文化研究”的借镜出发,对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作出考察,新时期以来的大众文学变迁是本土的文学实际和域外的理论相互生发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学相似的文学的历史形态:古典时期的俗文学,近现代的通俗文学,工农兵文艺;从而在社会转型的设定上确认大众文学的变迁。并从大众文学的商业消费性、娱乐性、媒介传播性、类型的消解与重构、叙事性等特征出发,针对文学批评对大众文学的隔膜和无所适从,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商品生产—消费和对物质—精神生产的阐释上,结合当前文学批评中关于“后现代主义”论争的一些倾向,提出了文化的生产—消费模式。 本文选定了与大众文学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大众、大众文学、大众文化,阐述它们聚合的内涵和外延。既遵从本土的历史脉络,也参照域外的理论资源,从而为研究中国当代大众文学作了理论上的清场。 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支,大众文学具有与大众文化的类似性质,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划分为三个时期。在三个时期中,大众文学和大众文学批评的流变也反映出大众文学观念的变迁。v大众文学的变迁和中国当代社会结构转型具有同构和冲突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学变迁的两个理论基点。其一是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其二是当代的文化逻辑。基于此,大众文学批评呈现出“雅/俗”之争、“纯/俗”之争的转换。直到大众文化的讨论兴起之时,“雅/俗之争”的模式已经很难涵盖中国当代大众文学,而将大众文学看做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在此前提下进行讨论。这标志着大众文学的观念的进一步深入,“雅/俗之争”的模式受到了挑战,而大众文学批评的模式转换客观上也催生了文学批评文化化的视野转换,文化生产—消费的考察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