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雅/俗之争——中国近20年大众文学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变迁。作为表征,大众文学在新时期以来蓬勃兴盛,成为文学领域中令人注目的场域。本文对当代近20年的大众文学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试图探讨大众文学的特征,分析影响大众文学的一些因素,大众文学变迁对既有的文学观念的冲击,大众文学批评的模式转换以及大众文学与文学场同整个转型时期的社会场的同构和冲突的关系。  本文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对域外的“文化研究”的借镜出发,对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作出考察,新时期以来的大众文学变迁是本土的文学实际和域外的理论相互生发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学相似的文学的历史形态:古典时期的俗文学,近现代的通俗文学,工农兵文艺;从而在社会转型的设定上确认大众文学的变迁。并从大众文学的商业消费性、娱乐性、媒介传播性、类型的消解与重构、叙事性等特征出发,针对文学批评对大众文学的隔膜和无所适从,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商品生产—消费和对物质—精神生产的阐释上,结合当前文学批评中关于“后现代主义”论争的一些倾向,提出了文化的生产—消费模式。  本文选定了与大众文学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大众、大众文学、大众文化,阐述它们聚合的内涵和外延。既遵从本土的历史脉络,也参照域外的理论资源,从而为研究中国当代大众文学作了理论上的清场。  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支,大众文学具有与大众文化的类似性质,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划分为三个时期。在三个时期中,大众文学和大众文学批评的流变也反映出大众文学观念的变迁。v大众文学的变迁和中国当代社会结构转型具有同构和冲突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学变迁的两个理论基点。其一是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其二是当代的文化逻辑。基于此,大众文学批评呈现出“雅/俗”之争、“纯/俗”之争的转换。直到大众文化的讨论兴起之时,“雅/俗之争”的模式已经很难涵盖中国当代大众文学,而将大众文学看做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在此前提下进行讨论。这标志着大众文学的观念的进一步深入,“雅/俗之争”的模式受到了挑战,而大众文学批评的模式转换客观上也催生了文学批评文化化的视野转换,文化生产—消费的考察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倾向。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以30位初级汉语水平的泰国学生为调查对象,就5类16种汉语发音材料逐个进行了录音,并以此作为论文写作材料和数据统计基础,得出初级汉语水平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发音障碍的五条
中韩两国文学交流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诗歌、散文、辞赋、小说等。中韩比较文学研究者在这些方面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论著。然而,关于戏曲交流,研究的成果却比较少。而这一课题对于
本文以《古诗十九首》的“情感”作为研究核心。第一部分分析其情感特征,并从社会、时代、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探寻其情感形成原因。第二部分简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审美意象选
生活在清末民初的锹葆贤,曾是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后到北京游学,并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即而参与了包括"公车上书"、"唐才常起义
在政治领域防治腐败,必须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
学位
该文主要以二十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为理论背景,对中国文学煌现代性转化过程作了重新阐释,并在此基础上重估了闻一多诗论以及给闻一多以重要影响的唯美主义思
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协办、上海世博集团承办的200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2008年11月4~8日在上海新国
由中国锻压协会主办、日本锻压机械工业会、日本金属冲压工业协会、日本素形材中心、日本锻造协会等支持协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金属成形展览会暨十届中国国际锻造展览会,于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