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本文基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选取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尔沁沙地典型区,运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及数学统计方法,首先进行土地适宜性定和定量化评价,进而将评价结果分别与2000年、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得到2000年和2007年土地调整的方向、类型和分布,并且由土地利用实际变化,尤其是耕、林、草类型的变化情况,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同时,总结了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措施,总结经验,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后续政策,以期能够为研究区及相关区域的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实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具体得出如下结论:
(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
(2)通过对研究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现耕地明显减少,林地、草地明显增加。同时,耕、林、草三大类型中内部变化也较突出,尤其是草地覆盖度显著增加。这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一定实效。
(3)从7年实际退耕还林还草方向、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还存在退耕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还林还草类型选择不合理;该退耕的宜林、宜牧和部分四等农用土地还没有退耕还林还草;部分不宜退耕土地却实现了退耕。这部分土地应该进一步实地调研,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4)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多数群众对土地承包有意见,一是对土地承包情况不清,二是认为只有少数人得到利益,而多数群众土地变得更少。科左后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还存在荒地造林成活率较低、良种使用率低、后续产业滞后等许多问题。
(5)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要同时实现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因此,农业退耕要与农业保障相结合,尤其是要与粮食保障计划相结合,不会出现农民退耕后遇到灾荒年吃粮无保障的情况,做到退耕不退粮;引导农户把对退耕地的要素投入转移到基本农田上来,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产量,提高粮食自给的保障系数;退耕计划要与农民增收计划相结合;主要发展灌草产业、板材产业、药材产业及经济林产业四大产业,发展后续产业、重点发展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