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嘉兴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已达到40%,但农村人口在本世纪头20年里仍将占据我国人口的主体。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即使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明天,农村人口数量仍然不可小觑。因此,农民的居所即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前,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别是我国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越来越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不适应与不理性,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要实现农村居民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协调发展,都迫切需要开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此外,中央针对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提出的“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也使得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研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本文以“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为命题,结合嘉兴实例做试探性研究。论文将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的背景与机制分析,嘉兴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的实例分析,以及国内外的相关发展模式借鉴,探寻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农村居民点空间理性发展的模式,以此希望能为我国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尽上绵薄之力。本研究共分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涉及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辨析,并阐述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围绕国外相关研究的七大方面和国内相关研究的两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做总体评述。 第三章为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的背景与机制,详细论述了该背景下人地关系、城乡关系、产业关系、职业关系和空间关系的新变化、新发展。 第四章为嘉兴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现状与问题辨析,分析了嘉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的特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为嘉兴农村居民点空间理性发展的思辨,探讨了理性发展的重要性、机遇与挑战,并就理性发展借鉴了国内外的发展模式。 第六章为嘉兴农村居民点空间理性发展的模式框定,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空间理性发展的理念与原则,提出“点网集中”模式,并就该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点网集中”模式实施的政策措施保障。 第七章为结语,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同时对本论文的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交代。
其他文献
地域性建筑研究不仅有利于建筑节能,同时有利于世界建筑多元化。对地域性传统建筑较全面深入研究有利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提高现代建筑的设计质量。本文主要研究阿拉伯东部地域性
景观形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地域性不仅指形式上的和谐与呼应,而且指的是符合地方的自然、文化、技术等方面条件所构成的发展的可能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共享的今天,要求我们从新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器乐是其深远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宝库里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基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及其演出厅堂的研究工作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及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干线,汉唐时期,东西方文化通过战争、宗教和商贸等渠道交汇于此,对其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的建
广州人天生离不开珠江,临江而居、近江设市、以舟代步等等都说明了广州人和珠江水的不解之缘。随着广州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房地产业更是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消
在二战重建阶段之后,当时的西欧国家经历了一段长时间平稳高速的经济增长期,但时间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增长呈现的则是更多的不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也随
榫卯节点作为传统木构建筑的核心技术问题,是解读传统木构建筑的关键。对榫卯节点的理解,如果局限在榫卯样式、做法的层面,没有超越工匠式的经验传承式的理解方式,榫卯的结构、构
本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空间的交往性研究是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的一个角度。它必然要和空间所承载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的行为发生关联。本文分别从人的行为和场所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博览建筑类型中自然光的应用,博览建筑对于自然光有着既需要又排斥的矛盾要求。自这一建筑类型问世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便没有停止过。自封闭的亚历山大科
本文以建筑的基本问题:营造为出发点,选择云南剑川民居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剑川民居为土木结构体系,在材料和结构上具有较为清晰的营造逻辑性。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总结前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