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基于对云南省乡村小学教师的调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着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教育信息化由此产生并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我国一直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统筹推进,颁布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不利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了提高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对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究,既是对信息化时代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生动回答,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际遇。基于此,本研究以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主题,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本研究以TPACK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参考国内外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标准以及研究者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特点进行解读。综合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云南省不同类型乡村小学的5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20名乡村小学一线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从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来审视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然状态与问题表征,基于问题及其成因深入探究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聚焦于“是何”“为何”“如何”的研究思路,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结论:其一,通过描述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对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然状态进行描摹。通过对问卷数据结果的描述分析发现,目前云南省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其内部结构不够优化。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不同群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数字鸿沟”,在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等变量上差异显著。通过影响因素回归和相关分析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教师观念、教学环境、政策制度三个因素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力。通过实证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当前云南省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极大提升空间,其主要问题表征为:一是教学认知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不同教师群体认知能力差异显著;二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水平中等,但数字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三是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较为欠缺,知识和能力融合不够深入;四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亟待提升,对评价反思重视程度不高。其二,为了进一步探清存在的问题,基于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追溯。发现当前云南省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问题是政策制度、教学环境和教师观念三层面因素由外而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制度层面,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支持性资源断层;在教学环境层面,信息环境建设不充分,信息化氛围不佳;在教师观念层面,自主专业发展不持续,内生性动力不足。其三,本研究从政策制度、教学环境和教师观念三个层面出发,由外而内形成能力提升的闭环,为破解当前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问题提供可行路径。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持续发展的支持体系。即当地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完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以及构建区域协同推进机制,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制度支撑,促进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提升。二是以学校为依托,提供信息化教学有利环境。即校长要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加强对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以及推进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为支持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提供有利的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三是以教师为主体,激发自主提升的内部动力。即教师个体应当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提升,在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中更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还要从评价反思中提升自我效能,实现信息技术手段“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常态化效果。概言之,本研究聚焦于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主题,基于对TPACK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结合研究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标准和结构的研究,探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再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分析探寻其问题和成因,基于此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结论对于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积极影响和现实意义。但整个研究还呈现出研究样本较为局限、研究方法较为简单等问题,未来可以从多样本、多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内容聚焦大概念”,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设计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生物与环境”为例,从“体现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基于情境、任务、问题、活动的学习过程的开展”“导向素养达成的评价目标的落实”等方面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探索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
期刊
<正>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1]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强化习作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纵观常态习作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现象,内容、结构乃至句式雷同的情况随处可见,套话作文比比皆是。在习作中,学生经常说着大而空洞的假话,唱着大而无
期刊
<正>在临床上要诊断一个疾病,除了依靠疾病标准和诊断经验去判断疾病之外,明确发病器官、发病部位以及病灶大小等对于精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医生会让患者做影像学检查,比如X线、CT、MRI,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本文就放射科的X线、CT、MRI等检查知识一一进行科普。X线、CT、MRI检查是什么X线是一种频率很高、能量很大、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对患者的检查部位进行扫描成像,当在检
期刊
依托深中通道东岛堰筑段工程实例,探讨了双排钢板桩围堰设计计算方法。首先采用土-结构共同作用模型模拟了东岛堰筑段施工全过程,研究了合理的施工工序,再对围堰结构的稳定性进行验算,然后对施工过程中双排钢板桩结构的内力进行分析,将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性良好,且理论计算结果偏安全,从而验证了设计计算方法,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
期刊
双排钢板桩围堰具有稳定性较好、止水性能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为研究围堰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以竺山湖隧道施工现场围堰为实例,在满足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对施工现场的双排土芯钢板桩围堰参数进行优化,利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PLAXIS 3D建立施工现场的三维模型,分析钢板桩在不同水位、不同桩间距下的变形情况,并进行稳定性验算,进而得出最佳参数。结果表明:(1)随着围堰水位升高,钢板桩呈现中间“鼓肚”
期刊
针对软土地层中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变形过大的问题,以某船厂基坑为依托,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分析、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双排钢板桩在软土地层中的变形特性,分析变形过大的原因。采用极限状态识别和临界状态参数反演的方式,提出根据现场数据进行回填反压应急处理的方法以及采用大排距双排灌注桩进行加固的措施。结果表明,提出的应急处理方法和加固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排钢板桩围堰在软土基坑中变形往往较大,进入临界
期刊
为探究蓄水池基坑双排钢板桩结构土压力分布规律及排距设计优化方案,通过构建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有限元模型参数选取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发现三维空间效应在蓄水池基坑双排钢板桩结构中表现显著;优化土压力分布计算流程和钢板桩排距取值范围(针对比例系数计算法进行优化),建立更为简单、易操作的计算公式;对比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数值模
期刊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与西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但因长期城乡二元体制致使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在追求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存在治理主体认知和能力不足;治理制度作用发挥不足;治理所需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不足的凸出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实践可施行双主体合作共治,提高村民、村干部素质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消除城乡差距,吸引人才、资源、资金
期刊
报纸
<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IBV感染病鸡的临床症状以咳嗽、喷嚏和气管发生啰音等呼吸道表现为主,即传统的呼吸型IB。自然条件下,IBV很容易发生变异,从而导致新的血清型/基因型不断出现,因此免疫失败的现象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