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障性住房制度和体系也不断建立和完善,为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市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发展迅速吸引着越来越的人口涌入,使得本地居民住房压力逐渐增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始显露。2017北京市建立“新北京人”专项分配长效机制,开始面向符合条件的非京籍家庭分配不少于30%的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且北京市目前同时存在大量的保障房备案轮候人员,新入职无房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可见未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供给规模有待提高。本文结合国外保障性住房情况和保障房供给相关理论对目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类型,工作机制,供给模式,供给标准,初步成效进行了一一梳理。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找出影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的各个因素,以北京市城六区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影响因素与北京市城六区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各个因素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分析其对北京市城六区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的影响程度。通过结果分析发现供给侧资金投入和土地供给因素影响普遍较为显著。其中政府财政收入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瓶颈因素的深层次原因,除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导致政府建设积极性不高之外。还存在着由于财权事权分离,导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过高,挤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空间,最后在实际供给上有心无力。同时进一步分析需求侧因素对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的影响原因。由于居民购买力难以追上房价增速,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不足以造成市场性住房需求的满足。最后,运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相关知识为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银企深度合作形成银企合作平台,利用PPP模式吸引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其次改革土地供给结构,探索农村宅基地利用模式,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充分利用城市副中心空间,有效提高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同时进行需求侧调整,大力发展共有产权模式,增强居民购买力。最后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激励机制,促进保障房规模有效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