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广场》中的消费文化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盛顿广场》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深刻反思。19世纪中后期,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质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购买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再纯粹根据生活所需进行消费,一种新兴的消费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主导的消费观,商品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成为人们表现社会地位与身份、区分社会阶层的象征符号。基于时代语境,本文研究了《华盛顿广场》中的消费文化,分析了小说中消费文化的体现,揭示了消费文化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和传统道德的影响,探讨了女主人公凯瑟琳终身未婚的悲剧原因,认为小说勾勒了消费文化影响下商品化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亨利·詹姆斯及其作品《华盛顿广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及思路。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讨论了《华盛顿广场》中的消费文化现象,认为斯泼洛医生购买豪华住宅和家具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社会地位,小说中汤森德身体主动物化为商品符号,凯瑟琳和母亲身体被动物化为商品符号,并分析了小说中的炫耀性消费现象。第二章分析了《华盛顿广场》中消费文化影响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首先分析了父女关系:斯洛泼医生对女儿态度冷漠,几近残酷,一步步逼迫女儿,直至临死前异化为魔鬼式的偏执狂。然后分析了姑侄关系:不着边际的姑妈在凯瑟琳需要关怀和爱护之时,从不真心为凯瑟琳着想,其给予的建议前后矛盾,无非想借凯瑟琳的恋情满足自身幻想。最后分析了恋人关系:汤森德只是把凯瑟琳当做一个保证他衣食无忧,寻欢作乐的“奖品”。第三章探讨了在消费文化的享乐主义影响下除凯瑟琳外其他小说人物的病态价值观以及人们的衰落道德意识。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本文的要点,重申了本文的观点:《华盛顿广场》成功展现了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商品化社会的真实面貌。
其他文献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对语言的语义理解是基于人们的经验与世界的互动,而不仅仅是逻辑系统。理解语言特别是动作语言时,人们会使用支持感觉、行动和情感的大脑部分区域进行心理模拟。不少研究通过动作句子相符效应实验范式来研究语言理解中心理模拟的影响因素。纵观现有文献,对动作语言影响的研究涉及时态、运动速度、人称视角、物体形状、颜色、重量等,其中,针对人称视角的研究结果尚存争议,并且针对中文研究较少。此外,物体重
近些年,多模态隐喻广泛应用于广告、漫画、教学、电影等领域的研究,通过研究各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但是,对于多模态隐喻认知过程中意义建构的识解机制却往往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概念整合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则突破了这一瓶颈。本文正是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华为视频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来解释华为视频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
本文就现实语言使用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语病。然而,中文文本自动校对研究从始至今,一直是待突破的难题。加上汉语语言事实复杂,语病层次不一,类别多样,有关文本语病的自动识别研究需要分层级进行。本文参考前辈学者对汉语语病类型的研究成果,从可行性和必要性角度选择汉语搭配不当类语病进行研究。对搭配不当类语病的自动识别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阐述该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括与本文相
本文由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译文三部分构成。原文选自Susan Schneider之《人工智能化的你:人工智能及思维的未来》第1-3章,共9910词,目前尚无中文译本。原文主要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先进之处,并从生物自然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等方面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有无意识及是否该有的问题,继而结合哲学及已有研究成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冷静分析自己对于机器意识的有无仍持观望态度的原因。译者选译该书是由于尽管人工智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的原文为布莱恩·华尔士(Bryan Walsh)编著的《末世——世界终结简论》(End Times:A Brief Guid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第四章“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该章主要内容是讨论气候变化的起因、可能会造成的结果、各国政府与各个国际组织对其的态度及其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根据卡特玲娜·赖斯的文本类
博尔赫斯的多篇小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崇高美学,这种崇高美学内涵复杂,涉及伯克、康德、叔本华、尼采和利奥塔的崇高美学理论。第一个层面,在小说的外部表现形态上,对黑暗、巨大、可怕的赠礼、遭受惩罚的人物命运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描绘,呈现出伯克和康德意义上的恐怖的崇高。这种恐怖美学来自于博尔赫斯的失明、失眠、噩梦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影响。这一个层面是现象,恐怖是博尔赫斯崇高美学的外在形态。第二个层面涉及这个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进入语言学研究者的视野,语言学家由此将目光转向语言文字之外的符号资源,并论出视觉语法等多模态话语研究理论。随着广告营销的着眼点由商品转向顾客,女性主义广告成为营销热潮。本研究聚焦女性主义广告,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广告中的视觉及听觉模态,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女性主义广告传达的价值概念。论文首先就视觉方面,根据视觉语法理论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语用身份是近年来身份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继承了建构主义的身份观点,从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身份,将身份在话语中的构建视为动态的、顺应语境的。这种动态的语用身份建构与说话人的交流目的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陈新仁(2018)的语用身份理论,以苹果和小米公司为例,对比分析了中美首席执行官(简称CEO)在产品发布会上的语用身份构建。本研究收集了近五年(2015-2019)来苹果和小米CEO在发布会上的讲话,以
本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詹姆斯·沃尔文(James Walvin)的《糖——世界堕落之源,从奴隶制到肥胖》(Sugar-The World Corrupted:From Slavery to Obesity),全书共十六章,笔者选取了第十三章进行翻译并分析形成本份翻译报告。这本书讲述了糖从最初为人类所珍视到引起健康问题的发展过程,并试图探究其背后原因,而第十三章讲述的是肥胖问题的出现及蔓延。《糖——世
近几年随着人们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消费主义思潮流行,妈妈们堆积了大量的母婴闲置物品,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解决闲置物品堆积问题的二手物品社群应运而生。大众传播有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对受众的再社会化,使得受众包括妈妈们学习和顺利接受新事物。在二手平台日益发展的今天,它们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媒介的作用,发挥着受众再社会化的功能。物质的丰富、闲置的物品扔了舍不得,堆在家里占空间,存在手上又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