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快速自修复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自然界中有机生物体固有自愈合特性的启发,近些年来基于物理或化学策略合成的仿生智能自修复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可以有效延长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寿命。由于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会迅速扩展成为宏观裂缝而难以修复,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发展无需任何外界刺激辅助的室温快速高效自修复体系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自修复材料的内在修复机理进行系统地探究以及合适的调控,成功制备得到多种可室温自发快速修复的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并且对其在不同领域内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选取键能与动态性高度可调控的配位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深刻理解微观配位结构-宏观修复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出发点,成功开发出一类基于动态配位键调控的室温快速自修复材料。首先设计合成了四种配位构型相同但由不同取代基修饰(-H或-CH3)的Zn(Ⅱ)-二亚胺基吡啶模型配合物,通过高分辨质谱对小分子配合物之间的动力学交换行为进行了实时监测与研究。随后利用亚胺缩聚反应将不同取代基修饰的Zn(Ⅱ)-二亚胺基吡啶配合物体系分别引入到线型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高分子链中得到由配位键交联的聚合物网络PDMS-NNN-Zn和PDMS-Me NNN-Zn。对这两种配位聚合物分别进行等温滴定量热实验、动态流变学分析以及力学拉伸测试,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配位比和配位构型,然而当亚胺基吡啶配体上以给电子的甲基(-CH3)官能团进行修饰时,所得配位聚合物PDMS-Me NNN-Zn中的配位键合作用相对较弱且室温下动态交换性更好,因此展现出更快的修复速度和更高的修复效率,其表面裂纹在受损后室温下放置30 min内便可以迅速愈合并完全消失,力学性能的平均自愈合效率高达94.7%。2.针对现有基于动态亚胺键构筑的自修复材料尚未能够实现室温下自发快速愈合的状况,本文通过引入痕量氨基催化亚胺交换和复分解反应的策略,成功得到一种室温下可秒级超快速自修复的聚亚胺高分子材料。首先,利用1H-NMR证明了亚胺小分子溶液中的动态交换速率在痕量氨基的存在时可显著提升。随后采用四臂醛基化合物(BTA)与稍稍过量的氨基封端聚甲基硅氧烷(H2N-PDMS-NH2)经亚胺缩聚反应,得到目标聚亚胺高分子材料BTA-PDMS。通过与对照组的材料进行比较,证明了恰是由于该亚胺交联网络中痕量未反应氨基的存在起到催化作用,使得其内部的动态亚胺键具有更快的断裂再形成交换速率,因而BTA-PDMS在受到外界多种损伤后(切断、划伤、戳破),无需任何外加刺激辅助,都可以在室温环境下10 s内自发愈合表面伤口,60 s内使得力学性能恢复到初始状态,自修复效率高达99.3±4.6%。基于BTA-PDMS特有的秒级自修复功能,加上其在不同基底(玻璃、金属、特氟龙、塑料)上均能展现出优异的粘结性能,最终成功将该材料应用于自修复粘结剂以及防水密封剂领域。3.由于大多数基于动态化学键构筑的自修复材料自身交联点的动态性,因此难以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受住外界极端环境的干扰。在保持材料室温快速自愈合性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其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和修复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选择环境稳定性优异的高分子量PDMS为主链,利用氨基与异氰酸酯之间的一锅法缩聚反应,将微量的脲键单元(0.26 wt%)引入到线型PDMS高分子链中并通过氢键诱导策略增强了链内与链间的缠结作用,成功得到由高密度物理可逆缠绕相互作用交联的自修复聚合物网络HPUrea。该材料不仅可以在常规室温条件下快速高效地恢复其力学性能,而且还具备在多种极端环境(水下、盐溶液、油相、有机溶剂、强酸、强碱、低温、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等)中保持长时间稳定并且快速自我修复的能力,其在受损后无需任何外加刺激辅助,30 min内的自愈合效率最高可达97.6±3.6%。在此基础上,通过冷压包覆的方式将HPUrea与液态金属镓铟合金(EGa In)层层组装,成功得到一种可在多种环境快速自发修复并且保持功能长期稳定性的可拉伸应变传感器HPUrea-EGa In,并且顺利将其应用于人体活动的实时记录、监测和调节。
其他文献
碍于长期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猖獗,权利人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和赔偿低的现状,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业界和学界一直主张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经过多年努力,已于2013年建立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2015年明确侵害植物新品种情节严重的可以课以侵权人惩罚性赔偿、2019年建立商业秘密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随着2020年《著作权法》《专利法》修法工作的落成,我国已经在知识产权领域全面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道教发生了重要变化,在重玄学向心性论过渡并进而转向内丹学的过程中,一批道教学者为唐宋道教的转型准备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条件,吴筠是重要代表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吴筠道教思想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从微观层面对其思想理论本身进行研究,较少综合唐代社会、政治以及儒佛道三教学术环境来讨论吴筠道教思想成因。本论文以吴筠道教思想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吴筠道教思想的形
第二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性研究目的: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近期报道的14个易感位点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基因与AIS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210名女性AIS患者和2500名健康的青少年对照,收集其血样标本和影像资料。从全血中提取DNA,通过Taqman
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反应散射理论能使化学反应得到最严格、最详细的描述。只有精确的产物量子态分辨的理论计算结果,才能够与先进交叉分子束实验所测得的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微分截面进行定量比较,进而揭示化学反应的细致的微观机制。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求解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反应散射过程,即非含时方法和含时波包方法。对于复杂反应,需要大量的基函数才能精确描述其反应过程,非含时方法难以处理,而含时方法由于其具有更好
一、背景与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系统异常与CD的发生机制相关。淋巴管异常是CD常见的病理表现,也是CD粘膜水肿及肠道炎症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CD患者肠淋巴管密度增高,且存在淋巴管扩张现象,而淋巴管密度降低可能与CD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抑制Il-10-/-自发肠炎小鼠模型VE
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因其在高速无线通信、人体安检、生物医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相较于研究起步较早的太赫兹发射源和探测器,太赫兹调制器,尤其是动态可调器件,尚未发展成熟。太赫兹频段超过了许多半导体放大器和混频器的截止频率,使现有的射频器件在此波段不再兼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波前调制器件。早期研究报道的由聚合物或者晶体制成的折射或衍射元件具有体积大、功能单一等缺陷,限制
目前第四次产业革命是利用信息化促进产业的变革,其中铁电相关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现如今经过百年发展,对传统无机铁电体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传统铁电存在着制备困难,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热点转向了新型杂化有机-无机铁电体,其中杂化有机-无机铅基钙钛矿(HOIP)材料因其丰富物理,以及在光伏、光电子和压电等领域巨大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甲胺铅碘(MAPb I3)是其中研究最多的的HOIP材料之一
随着全球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开始出现短缺和枯竭的迹象,在未来已不足以支持人类的高速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被认为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候选者。太阳能光热电站自带储热系统,一天内能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已成为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关注并开展了光热电站中的关键设备——高温熔盐吸热器的热性能、热应力和其预热过程等相关的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光热电站的
非常规高温超导机理是凝聚态物理重要的科学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电子配对的成因,而探测超导体的配对对称性以及能隙函数可以反映体系的配对相互作用。对于空穴掺杂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其具有d波超导能隙,即在动量空间每旋转90度,能隙的大小不变但符号发生反转。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实验结果证明角度依赖的d波能隙大小,但真正证明其d波相位变化的实验少之甚少。对于铁基高温超导体,s±配对模型是基于弱耦合图像被提出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