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整个研究区显著的景观类型,占据重要地位。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景观格局是各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景观异质性。对景观的功能和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大面积的转化或丧失。本研究以高原湖泊湿地分布相对集中的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遥感和GIS技术,景观格局定量分析及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1974~2000年间研究区内湿地及其周边的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特征、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为探讨高原湿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和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本区生态保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研究依据纳帕海、碧塔海和属都湖三块高原湿地所在的建塘镇边界确立研究区范围,在ERDAS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同时辅助以多种图件和野外考察资料,对该区域1974,1987和2000年的三期Landsat TM/ETM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了26年间湿地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并结合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的方法,借助FRAGSTATS软件定量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6年来该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变化显著,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有林地先减少后增加,以平均822hm~2/a的速度在大面积消失,并主要转为灌木林地。灌木林地的面积增加高达17倍,变化幅度最大。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扩大了2倍和6倍,二者均主要来源于草地。相应地,草地和雪地面积持续减少,累计有31.55%的草地和38.54%的雪地转变成其它土地类型。同时在纳帕海湿地周围,水面退缩明显。通过景观和斑块指标的分析得出,耕地的斑块密度降低而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在不断向其周围扩展,边缘规则化,并逐渐融合成大的斑块;草地在景观中所占比例下降,平均斑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在向斑块核心区萎缩;建设用地的面积一直在增加,斑块边缘在1987年前后变化最大;灌木林地的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其在景观中所占比例在1987年以前疯狂增长,呈不断扩张趋势,1987年以后有所减少而且边缘变得相对规则;水体斑块数量增加而平均斑块面积变小,整体在向着破碎化方向发展;雪地斑块密度上升迅速而平均面积变小,正分散成孤立的小块;有林地在1987年斑块密度最大而平均面积最小,此时斑块边缘最复杂,呈破碎化趋势。通过景观级别的指标分析得出,滇西北高原湿地所在区域景观结构在1987年前后破碎化最为严重,其复杂性和变异性都在增加。通过对比26年内当地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规律发现,虽然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区域气候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造成研究区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是威胁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