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公共图书馆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aog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系统,是提供人类思想、智慧的记录和表达人类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主要场所。中国近代图书馆研究主要涉及近代图书馆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概况,以及一些历史名人的图书馆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等。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较为薄弱,颇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这一点,正是本选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之所在。此外,在当今建立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冈此,开展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研究,可以为今天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某些借鉴,所以,本选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专题探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至五四运动前后公共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及其原因、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以及公共图书馆的评价等问题。   清朝末年是公共图书馆的产生时期。当时,全国掀起了一个创办公共图书馆的热潮,至1911年底,建有国家图书馆1所,省级公共图书馆19所,市县级公共图书馆10所,其中,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和北京的京师图书馆成为一南一北两个实力最雄厚、规模最庞大、影响最深远的两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西方图书馆观念的输入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近代新式图书馆的创办为清末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清末新政时期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产生起了催生婆的作用。   民国初年是公共图书馆发展时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图书馆运动。新图书馆运动是“一个推广、普及近代图书馆的运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初社会对图书馆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图书馆被视为社会教育的第一机关;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观念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二是形成了以京师图书馆为龙头的省立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三是以启发一般民众必需的知识为主要职责的通俗图书馆等方兴未艾,从而实现了中国图书馆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转变,奠定了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清末民初,图书形式与内容均发生很大变化,致使公共图书馆藏书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本文以京师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为例,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京师图书馆的藏书约有二个特点:其一,从藏书来源来看,形成了以官府征调、采集为主,购买、交换为补充的多元化藏书来源渠道;其二,从藏书结构来看,以中国古典文献为主,新版及外文图书为数较少,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宋、金、元、明、清珍贵典籍很多,如宋代版本211部、金代5部、元代282部、明代940部、清精刊本22部等。湖南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作为省级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是全省藏书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充实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   近代公共图书馆向全体民众开放,赋予人民利用图书馆藏书的合法权利。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也在管理上向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课题,清末民初的公共图书馆在文献分类、管理体制、读者服务等方面逐步走向近代化。清末民初时期,各图书馆最初普遍采取“新旧并行制”,自1909年杜威十进分类法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在国内流行起来,并为许多图书馆采用。从隶属关系来看,清末民初的公共图书馆一直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晚清时期是学部,民国初年为教育部;内部管理多采用层级制的管理模式。读者服务也发生较大变化,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读者,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公共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的创建,进一步了完善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体系;促进了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传播;提高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素质。也给我们今天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许多启示,先进的办馆理念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先决条件;发达的经济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宁的社会环境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外部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干旱、高盐和病虫害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ERF(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转录因子是介导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本实验室从小麦中克隆到抗逆相关ERF
长芦盐场,历史久远,盐产丰富,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七大重要海盐产区之一。芦盐主要行销直隶、河南两省引岸。长芦私盐,历史久远,种类多样。按照私盐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体制内私
期刊
期刊
针对金融市场条件收益存在的“有偏胖尾”分布与非对称波动性特征以及长记忆特征等典型事实特征,运用ARFIMA-FIGARCH-SKST模型等来测度股市动态风险,并通过规范的返回测试检
本文主要依据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现代知识女性成长的过程。全文共六章,约19万字。 在
随着电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4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网络与媒体恰到好处的结合。以微博、微信、人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见证了人类的媒体信息传播活动进入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