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世纪旧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适老性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快速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北京人口老龄化也进展的十分迅速,关于老年人如何能够安度晚年等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得居住小区环境品质的好坏对于老年人能否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旧有居住小区的适老性更新不应局限于户型内部的优化,也应该与外部空间环境的适老性更新相结合,从而使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更全面完善的保障。  本文在针对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的北京市建设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旧有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现状与特点,以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及实践为基础,结合调研北京市三环以内旧有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适老性现状以及老年人对于小区外环境的使用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适老性更新改造的相关策略与实践。  首先,对人口老龄化及居家养老的背景下,旧有小区外环境适老性的实地观察、小区老年人的行为观察以及对于不同季节不同类型老年人的问卷调研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适老性设计的更新原则:主要满足小区中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空间,依次满足自理型、介助型、介护型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挖掘空间潜力原则,室内外空间相结合原则,与城市气候相适宜原则。  其次,依据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适老性更新改造设计原则提出了旧有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适老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合理布局创造动静合理的空间层次,提供室内的过渡交往空间并增加空间的细部设计。适度的增加、改建、扩建旧有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针对外部空间层次的可视性可达性、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外部空间场地的增加改造及外部空间的设施适老性更新等方面对外部空间环境的适老性进行优化,并将以上的设计策略应用于北京垂杨柳东里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的适老性优化设计实践中,具有现实层面的意义。  最后,笔者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对于小区外环境的可视性可达性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运用UCL的空间句法软件,分析小区外环境中的视域(Isovist)、空间连接度(Connectivity)及轴线系统(Axis)的整合度来评价外部空间环境的视线可达性和行为可达性,以此来验证优化设计实践的合理性。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小区中的使用主体老年人按照其自身身体状态的不同划分为自理型、介助型和介护型三种类型,并针对北京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将气候因素融入到问卷调研进行研究,以便更全面详实的了解北京市旧有居住小区中老年人的需求;后期在对小区外部空间场地的适老性更新进行优化设计时,借助相关研究软件理性的论证前文中提出的相关更新策略。本论文在理论上对于北京市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旧有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适老性更新改造提供了参考,对于适老性的空间布局及如何适度扩建小区外部活动空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为政府及相关研究部门在改善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时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农村两种社会格局互相渗透和交融的地区,一直是城市化演进最为激烈的地区,多种矛盾因素最集中的场所。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并经过一段较长的发展时间,广州
由于工业发展,人口爆炸等问题,城市的需求不断变化,从二十世纪初至今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最后走向融合的认识过程。紧凑城市理论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作为一种城市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生态功能作用突出,被称为“地球之肾”。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湿地资源也难逃厄运,从地球上大量地消失。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湿地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较高容积率住宅的出现,大量性的建设却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这一类住宅小区的空间布局及其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现代主义建筑师密斯和路斯的两个住宅代表作--范斯沃斯住宅和缪勒住宅。在文章中,着重要阐述的是在面对建筑的功能问题时两位建筑师的不同态度和策略,以及在
在园林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日渐丰富的今天,园林设计行业日趋繁荣。材料作为表达设计概念的基本单元和物质基础,与设计之间必然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园林材料的不断扩充和更新为开展园
学位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的发展趋势,达到绿色节能的技术手段也各式各样,但多是与高科技手段相关,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形式,我们是应该等待先进科技的开发后的被动接受,还是以积极面对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这表明中央正式面对和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相继对地方的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统筹区域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对待建筑遗产成为中国城市尤其是南京这样的历史性城市迫在眉睫的课题。一些获得国际公认的理论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认识基础。然而,那些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