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自由”理念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理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从康德哲学的体系的立场出发,理性的自由是康德的思想目标。在动词意义上来理解的思将如何通过自身并在自身中实现这个目标?本文试图通过七个章节详细地说明,“自由”作为康德合目的之思的产物是如何成为了康德哲学体系的拱顶石的。
  第一章,总述理性是如何在与批判的关系中理解自身及其自由的现实性的。批判所针对的是身陷历史困境却无法自拔的理性。为了将理性从不自由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虽然思的开端把直接所造的理性事实作为了出发点,但是为了自身的独立性,理性同样也将进一步地通过批判来实践地证明自身及其概念的实在性。
  第二章,作为康德之思向理性要求实践启蒙的动因,智者卢梭教会康德认识良心的实存。为了与人性的神圣性相匹配,合目的之思毅然地将人类理性带往实践理性的启蒙,或者说,要求理性为其自由的现实性提供合理的根据。
  第三章,对于自由的现实性来说,只有承认了道德法则的说服力,理性自由的实现才是必然的。在与道德法则的关系中,纯粹意志无条件地追求至善。除了纯粹理性将先验幻相判断为真的行动之外,实践理性的合乎诸认识能力尺度的行动同样也是由理性的道德本质造成的。
  后四章是对理性及其尺度的相互关系的阐明。“理性应该是自由的”这一时代强烈的呼声激励着思在一个与自由相适的自然的协助之下来完成拯救自由的使命。在第四章中,一般判断力为此首先通过《判断力批判》在物与世界之间做出了区分。通过目的概念,物关涉到自然的内在完善性,而世界则关涉到作为系统的自然整体的精神秩序。为了人格理想在有限性的存在者那里能够获得实现,判断力合目的地设定了世界性本质存在,世界的此在在世界性本质存在的经验中作为原型的世界,它仅通过人格获得目标及评价。在第五章中,《判断力批判》通过关于崇高的谈论已将思导向了超出自然界而仅以人格为评判根据的地方。在那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超感性的自然蕴含着的已是内在于人格的、以道德法则为标准的价值尺度。在理性与道德法则的关系中,走在幸福原则与自由原则区分前面的,是理性对道德法则约束力的认同以及相伴的信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造成超感性自然与感性自然相互对抗的原因,而且是超感性自然对感性自然进行否定的根据。
  自由的当下,一方面通过实践层面的理性,实现在了自由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这具体关涉到的部分是上面所说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另一方面,同样也作为理性自我意识的启蒙,通过世界性本质存在,实现在了对有限性的存在者在世自由的可能性的洞见中。这具体关涉到的部分是第六章。以自然的合目的性为原则,判断力在《判断力批判》中反思自然是如何服从自由的调节的。先验之美是无功利的,作为人格理想它同样也是德性-善的象征。在凝神静观而放任物的同时,与美相伴的惠爱的喜悦既表达了客体对诸认识能力的适应性,又不断强化着人对人格之美的不懈追求。崇高意味着向人格表示敬重。这种美德作为一种道德的情感,它不仅反映了意志与规定因的真实关系,而且表达了良心实存于道德世界的确定性。在实现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文化与宗教是理性在这种确定性的基础上不可或缺的理性教养,这也是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其他文献
模态逻辑自身的发展及其在计算机科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于多模态逻辑系统的研究。  多模态逻辑研究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算子形成的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研究了一个正规的形式语言允许多种模态的使用;使用一般公理模式来管理模态及模态之间的关系。在原子模态参数及模态形成算子的抽象定义以及桥公理的引入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以桥公理为特征的多模态基底系统G和多模态肯定系统G,并给出系统内一些简
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是全球化时代、社会实践困境和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向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的社会发展合理性研究要在物质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精神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交往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建设等领域,不断自觉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追问体现着当代人类以哲学方式对自身行为和效应的自觉关注和反思,尤其是近代以来掠夺性实践及其反主体性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国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在实践层面上较晚引起重视的领域,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亟待加强,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展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社会建设是随着我国“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提出并逐渐成
交往(Communication)是一种社会行为。研究交往理论的学科纷繁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界定交往的含义,一般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狭义的交往,即从信息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交往。这种理念认为交往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作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源),这些符号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才能够得以传播。狭义的交往观着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交往,是一种技术性的交往观。二是广义的交往,即社会学意
学位
先秦华夏民族的天下观以儒家的天下观为主体,主导着后世中国人对理想世界秩序的想像和永恒价值的追求;天下观的源头是中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敬天信仰;天下观的发展缘于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渗透到政治生活以至于“平天下”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传统天下观的衰落导火索是中华王朝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较量中式微。  在中华民族着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在世界新秩序亟待建立的多元化时代,天下观的重建是一项迫切的理论课
学位
鉴于公司在当下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对公司的研究具有必要性,管理学、法学在公司研究方面都已取得相应成果。作为舶来品的公司被“拿来”到中国后,虽然已经落地生根,对中国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遇到了“中国式困境”。这种困境,只有以哲学的方式,从本质上着手才有解决的可能。这是中国学者对公司进行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存在存在于存在者之中,公司作为存在者,能够通过以“存在形式”对公司的追问,获得“公
笛卡尔是一个体系性的哲学家,其哲学的诸多范畴有着紧密的关连,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而“慷慨”则是这张网上的一个重要“纽结”。本论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笛卡尔提出的“慷慨”这一重要范畴之上,将笛卡尔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灵魂的激情》等原著和他与好友麦尔赛纳、伊丽莎白及克里斯蒂娜女王等人的书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努力把笛卡尔在这些著述中同慷慨这一美德的相
学位
“心”在古代哲学中有它独特的意义。在庄子的哲学中“心”也占有重要地位,它通常指心境、心情等。以老子的道为本,“心”分为合道之心与离道之心,要达到“真人”、“至人”的体道境界就需要提升心灵的修养,从而使得从心灵到肉体都得到自由和超越。庄子对“心”的阐述与唯识学中的心识思想有着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思想体系是如何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影响的。心识思想试图从本体的角度论证在唯识学
学位
杨廷筠是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他是一名儒士,有过奉佛的经历,改信天主教后,他积极保护教士、资助教会,并著书立说,提出援耶入儒思想、耶释明辨思想,为天主教在华发展和传播做了突出贡献。因此,研究杨廷筠曲折的宗教历程和复合的哲学思想,对于丰富中西思想交通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论文运用哲学研究方法,从耶、儒、佛三教关系的角度切入,研究杨廷筠的思想。  在援耶入儒部分,论文首先提及杨廷筠如何引进神创论来驳
学位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学术荣誉,但也招致学者们的种种责难,特别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成为困扰他的核心问题。从而产生“语言转向”,认为科学革命就是语言革命,科学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试图用语言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可通约性面临的困难。库恩的语言研究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学转向的批判,是语言哲学中“解释学转向”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同时,库恩的语言研究在语言学里应归于语用学。“不可通约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