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观的世界——维米尔的《天文学家》与《地理学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于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绘画作品:《天文学家》[The Astronomer]与《地理学家》[The Geographer],是基于这两件作品的个案研究,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这两件作品中关于地球仪和天象仪的表现。首先,论文将聚焦于画作的形式构成,定位维米尔所用的天文仪器;其次,将探索此类天文仪器的图像学传统,以及其在传统图像意义中的隐喻性内涵;此外,地球仪作为认识自我与世界的经验性总结,体现出科学的演进,而这种演进带来的是观看机制的变化,论文试图讨论维米尔创作中所体现出的观看方式的革新。科学与艺术在十七世纪的荷兰同时蓬勃发展,在科学试图探索世界的边际之时,艺术又将科学绘入画中,重新返照至观看者的内心世界,观看机制的变化实则触及观看者内心,构成自我审视的理念与“互观”的形式,观看地球仪实际上涉及观看宇宙(即地球所处的场域)、观看地球本身,观看自我等多重概念。
其他文献
本文从“确定”、“不确定”与“超确定”三个层面来切入绘画轮廓线的研究,通过轮廓线的释义;摹仿、象征与再现;解构、重构与表现;物之存在的超确定;轮廓线与绘画真实之境域等角度来探求绘画中主体与世界的勾联。本文认为自绘画的缘起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前,西方绘画中轮廓线的“确定性”体现为一种叙事语境下的再现,完整的轮廓成为表达的需要。印象主义之后到现代的绘画,轮廓线从清晰走向模糊,对于画面意义的主动消解以及作为
学位
将腐朽物作为艺术或宗教的表现媒介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了,人们会将亲人的遗体连同生前用品一起摆置在墓室之中让其自然腐烂,这些腐朽物如同建筑的一部分供人参观。在现代的苏拉威西岛的塔纳托拉加地区,人们甚至把木乃伊穿着盛装来展出。不同于古埃及的木乃伊是因为防腐技术的有限而呈现出的腐烂观感,其本意为对肉体与精神腐朽的畏惧而期望通过木乃伊形式来达到存在的永恒保留,而有些早期人类文明和现代印度尼西亚等
学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固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当下的数学教学中,受到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数学课堂开始采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评价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基于此,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提出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
期刊
塞西莉·布朗是英国著名当代画家,本文对她的绘画作品图式以及艺术创作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塞西莉·布朗的绘画创作有着鲜明的图式和语言面貌,这些无一不反映了她在创作中对绘画力量感和不确定性的追求。塞西莉·布朗的创作是一个典型的图像再创作的过程,她的绘画是从视觉图像到绘画图式的转化,再与她本人的生存体验相结合的产物。塞西莉·布朗的个案很好的展示了一种图式与生存境域相结合的一种可能性,并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在这
学位
作为美国20世纪中有重要影响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的笔下充满了对当时美国社会人道主的关怀,对美国本土自然风格的憧憬与热爱和对内心平静精神世界的艺术向往。霍珀的绘画艺术与其他风景类画家不同,他通过写实的手法直抒胸臆,在描绘外部生活场景的同时映射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状态,也表现出对当下美国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传递出画家孤傲、平淡、超然的艺术趣味。文章通过对霍珀艺术
学位
从艺术的起源之初矿物色就占据了主角之位,不论是身体上、器物上、还是岩石上,矿物色都大放异彩,带給了人们一个又一个极具张力的视觉体验,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视觉世界和精神文明。而矿物色所绘制的壁画,不仅是其中佼佼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亦扮演着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作用。岩彩壁画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画面可保持千年不变色,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可以一览古代壁画的风貌。现存的古代岩彩壁画在华夏大地有很多,永
学位
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创造能够反映当时的哲学观念、社会形态和政治主张。回顾历史,探寻与求索艺术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乏美术史学者试图关注创作与发展的具体方面,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本文由欧洲学者的视角出发,从中国古代画论中选择荆浩、郭熙、苏轼和韩拙等人辑撰的山水画论,试图通过这些绘画理论探讨五代至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创作山水画的准备方式、创作过程及其秉承的思想要旨。
学位
乔治·德·拉图尔(以下简称拉图尔)作为17世纪初的重要画家在美术史上一直有着十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研究拉图尔绘画,从人物形象表达的角度入手,研究人物形象表达在拉图尔绘画中的发展与变化,继而探讨拉图尔绘画在创作构思上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转变,概括出拉图尔绘画至始至终所探讨的核心内涵,以此来研究这位在美术史上神秘,生平稀少却又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家。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拉图尔所现存的绘画作品中具有
学位
《清秘藏》是明代張應文寫作的一本鑒藏之書,最早刊刻于萬曆廿四年(1596),廣為鑒藏圈徵引,然對此書及其作者張應文的研究極其匱乏。張應文是明代書畫鑒藏家張丑之父,對張丑影響不言而喻。本文通過對《清秘藏》文本的校勘及相關史學考證,梳理出張氏家族的官宦背景與收藏傳統,從寫作方式考察張丑畫著錄所受家庭影響,進一步探究張丑家藏情況,揭示晚明鑒藏文獻的成書過程。
学位
18世纪早期英国自然式园林产生与发展,并在随后二三十年间取代了来自欧洲大陆的法国——意大利规则式园林风格,这在艺术史和造园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称之为“园林革命”。这场“革命”伴随建筑上的帕拉第奥主义运动和文学上的自然理念发展,并借助传教士的引入进而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自然式造园的先驱威廉·肯特[William Kent]从中获取造园思想和设计语言,结合自身的实践和创作,最终使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