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os_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洗礼后,沉淀为城市传统瑰宝,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它还承载着社会变迁、人文文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永续存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对青年的未来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山西省历史悠久,太原市作为其省会也遗留保存下来众多历史文物建筑。由于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许多历史建筑逐渐被风化侵蚀、结构出现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最初,在国家对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较为薄弱,自从2008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城市相继出台以历史建筑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办法。太原市在2009年公布了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出台了专项规划。到2017年,又追加了保护工作文件。但在保护实践中发现,历史建筑类型众多、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现状也情况各异,使得历史建筑的更新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与保护更新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在充分查阅历史建筑相关的国内外制度规范、评价标准、更新方法以及实际更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明确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中评价内容和改造手段的重要性。通过文献搜集阅读与实地调研互相补充的方式,对太原市内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为了避免出现无目的性的保护修缮和不适宜的改造再利用措施,而是采用有针对性、有科学性的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本文建立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资料,对评价体系中的逐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搭建评价模型,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等各个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重点内容,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支撑。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相应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外部环境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综合效益五大层面详细分析了历史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的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改造和更新中可使用到的技术策略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评价工作中的分析样本。帮助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太原市乃至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更新太原市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其他文献
近现代历史建筑作为城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具有历史、社会和科学等重要内涵和价值,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及时科学地对历史建筑的综合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历史建筑虽然评价方法众多,但还没有形成一套被建筑业内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对于以往历史建筑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主观性评价缺少客观数据量化的问题,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主客观相结合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使其在分析主观
公共文化产品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载体。随着技术变革和新媒体的普及,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亟须创新运营机制。目前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涌现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实践探索,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数字化运营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参照。为了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普遍存在的服务方式粗放、供给主体单一、供需内容错位、运营机制不畅、评估体系不完善、管控监督乏力等问题,需要建立包含内容提升、渠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虽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于地域性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在这里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而传统民居则是其表现最好的载体。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民居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等问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传统民居文化传递下去,成为
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先民人居理念及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岁月中,传统聚落中的先民为满足其对起居空间的避风雨、御寒暑、防侵袭等基本功能需求,而不断改善并革新建筑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诸多构造类型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对地方性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的研究,可揭示出地域性人居环
钟馗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重要表现题材,也是最早兴起的年画题材之一,具有悠久的传统,代表着镇宅降福的寓意。与其他地域年画中的全身形象钟馗不同,朱仙镇的钟馗形象别具一格,极少见到全身钟馗,一般只保留头部,形成独特的"馗头"造型,同时,年画的尺幅普遍都较小,从用色及色彩搭配上,开封朱仙镇年画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文章以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所藏的馗头为出发点,通过与各地年画中的钟馗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朱仙镇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发展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它的生成与演变,见证着人类百万年的生存发展轨迹;记录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背景、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关键信息;映射着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自主意识、行为能动和村落空间的互动关系。然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对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生活状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村落空间肌理、整体风貌和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逐渐重视,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的工程机械也面对着节能减排的压力。液压挖掘机作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机械之一,存在着整机能量利用率较低和大量排放污染性气体与固体颗粒的问题,传统液压挖掘机的能量利用率仅为25%。以电机作为主动力源的电驱设备有着噪声低、效率高、零排放的优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电驱液压挖掘机在动臂下放作业和上车回转制动时大多采用液压制动方式,液压系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向农村地区过渡。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城郊型乡村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受城市化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其他类型村落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同时,它们也是受城市影响最深刻之地,所以城郊型乡村的改造、发展就成了重中之重。乡村公共空间在整个乡村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域文化,也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而当代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却因缺失“人情味”逐渐衰落。在
古建筑木结构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生生不息的佐证。木结构留存到现在,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研究残损木结构的动力性能,对木结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宋《营造法式》中关于各部件尺寸的详细描述,运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四等材双跨木构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动力模拟试验,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对完好木构架的底板施加不同频率、不同峰值
晋东南地区留存有一大批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聚落,这些聚落保留着古时选址布局、空间肌理以及大量传统建筑院落,具有极高建筑艺术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马村传统聚落选址布局、传统民居及公共建筑特征,传统建筑细部构件等内容。首先,采用实地调研、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研究,发现马村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优越,明清时期商贸繁荣,重视教育,这些条件孕育出特有地域文化以及特征鲜明的建筑风貌。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