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研究相关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绩效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然后,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进行了理论分析,重点界定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的内涵,同时构建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接着,通过实证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进行了评价,并对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最后讨论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研究结论(1)以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为视角定性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模式在实践、结构以及相互影响上的不协调,导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低下,农村金融长期处于制度抑制状态,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长期不协调。(2)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986年-2009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总体水平不高,但呈逐年增长趋势;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绩效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3)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下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三农”服务严重不足,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未能对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当前的农村金融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讲包括:政府主导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农村金融制度供求矛盾突出;农村金融制度重宏观轻微观;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农村金融制度的普惠性缺乏。(4)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严重阻碍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又导致了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滞后,加剧农村金融供给的紧张。这些都使得农村金融制度绩效低下,问题重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2.政策建议(1)充分调动农村微观主体的主动性。在制度改革中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和非正规金融制度两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农村微观主体的主动性,不断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失衡、金融二元化的状况。(2)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力度。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科学合理的定位农业发展银行、让中国农业银行以回归“三农”为己任、完善邮政储蓄体系保证农村资金回流等方式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力度。(3)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改善农村金融环境,间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稳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农村固定资产在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保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4)加强农村金融制度运行中的政策扶持。农村金融制度的运行中财政政策的配合十分重要,具体来讲,可以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扩大持股比例,以改善金融机构的资本金状况;为金融机构剥离不良资产提供帮助;为改变金融机构呆账准备金提取比率和呆账核销办法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