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也延续了这一发展战略,提出“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呼包鄂地区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确定的“潜在的城市群地区”之一。近年来呼包鄂地区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全国城市群的前列,但现实中仍然面临诸如地区差异扩大等结构性问题,从而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呼包鄂经济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其优化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了解呼包鄂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空间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优化呼包鄂经济空间结构的政策措施。 本文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新态势和“十二五”最新政策指引为宏观背景,遵循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分析探讨了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等相关概念,归纳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经济差异测算、经济重心测算、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呼包鄂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导言。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区域范围、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首先对城市群和经济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国内外两个部分系统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国外研究包括经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空间关联性研究等。国内研究包括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研究和典型区域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呼包鄂经济与人口空问差异分析。介绍了呼包鄂区域发展概况、经济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济差异演变分析、区域重心迁移分析。首先分析了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概况,包括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资源依赖明显,城镇体系仍不健全,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等。随后通过对比人口密度分布与人均GDP分布归纳呼包鄂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呼包鄂城市群沿黄河、沿交通干线(G110,G7)两侧城镇以及城市群东部乌兰察布市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人均GDP相对较低的区域。通过计算泰尔指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发现呼包鄂城市群人均GDP差异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且2008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通过测算呼包鄂城市群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可以判断呼包鄂城市群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相背离,两者相距约105公里(2009年)。其中呼包鄂人口重心位置较为稳定,始终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境内,而经济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移动,逐渐深入鄂尔多斯腹地,这将进一步加剧呼包鄂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相背离的趋势。 第四章呼包鄂城市群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Geoda软件进行了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归纳呼包鄂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采用Queen和K最近点法计算的全局Moran指数均在5%水平下显著且均为正值,这说明呼包鄂县级单元人均GDP呈现空间聚集(clustering)现象。从趋势上看呼包鄂城市群经济空间差异扩大,即人均GDP比较接近的地区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减弱的趋势。2009年呼包鄂城市群全局Moran指数为0.2781/0.4203,呈现弱的空间正相关性。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研究,发现呼包鄂城市群经济空间异质性显著,且有低值集聚的趋势。 结合以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提出呼包鄂城市群的经济空问特征具有明显的增长核心(鄂尔多斯—包头),并存在经济发展次于周边的沿黄轴带和巴彦淖尔、乌兰察布经济塌陷地带。沿黄轴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阻碍了中心城市向更远距离的进一步辐射,严重影响了呼包鄂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的整体效应。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归纳全文研究结论,并针对呼包鄂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性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发展壮大核心都市区,提升呼包鄂三市对于腹地的带动能力;(2)大力提升沿黄城镇带,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统筹沿黄城镇带发展建设;(3)重点建设跨界集聚区,推进跨行政边界的区域合作,进行必要的跨行政区划的资源、要素配置与整合,优先鼓励跨区合作,完善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