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语境中的上海叙事——《子夜》与《上海的早晨》比较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3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出现了大量描写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叙事作品,而上海是一个一再被书写的城市,也伴随着中国国家民族的想象过程。《子夜》和《上海的早晨》属于此类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困苦,工业萎缩。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为了生产建设,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以这两个时期为背景出现了这两部重要的作品《子夜》和《上海的早晨》。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活动地点都是上海,选择的行业都是纺织业,小说的名字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的情感都有很强的现实激情。  两部作品写作时间相距二十多年,但在上海群像、内容设置、场景运用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写作了都市中的人和事与乡下人进城的故事,在对上海的想象中,上海在不断地被符号化、概念化。本论文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社会历史学等文学批评方法将两者进行比较。从特定的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继承与发展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和审美内涵。  绪论部分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本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并且梳理近几年两部作品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  第一章主要梳理一下众多的对“革命”的解释,给我们表达了革命一次进入中国被接受和肯定的历史形态,并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作家们对上海的想象,展现出独特的上海叙事。  第二章对两位作家对上海的活动者进行分析,主要指出在革命意识形态规约下,革命者欲望的被规避,资产阶级不正当欲望的道德化修饰,还有作品中设置的反面人物的状态,上演了一幕幕欲望的批判之舞。展现两部作品在革命历史语境中形象谱系的独特面貌。  第三章指出在革命历史语境下相近设置的指向。主题的明晰、结构的相似、革命历史语境下私人场景空间、公共场景空间等独特书写的不同表征。  第四章指出两部相差二十多年的作品在革命历史语境和都市文化方面的承继与发展。包括不同作家的不同想象、作家的个体体验对作品的影响、时代距离差异和国家性质改变下作品的意义、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承继和发展。  最后指出,在革命意识形态下的革命叙事作品中,肯定革命、赞扬革命是其根本和具统治地位的观念。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独特的风情给了作家独到的想象方式。作为以上海为背景来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描写的作品有其独特的审美和价值。随着革命叙事作品的不断被神圣化,革命叙事作品的批评逐渐减弱。《子夜》和《上海的早晨》标示这类作品的因承和嬗变。两部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的价值,是现代当文学史是关键的两个结点。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使热量资源发生了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研究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对合理利用热量资源、 调整农业气候指标和种植结构有指导意义.利用库尔勒市1961—2015年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营养指标变化规律,为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实时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江苏省多年多点田间不同氮肥、播期、密度和品
期刊
京郊地区甘薯种植中耕环节一直以人工除草为主,为解决人工作业强度大、 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结合北京市密云区甘薯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开展2TD-S2型中耕除草机作业性能试验
不同字体本身都有纵向的演进历史,并存的字体之间也有横向的相互影响。本文以王宁先生的汉字构形学,启功、王宁、秦永龙三位先生的汉字字体学思想为指导,选取北朝隋唐碑志、
学位
期刊
本文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选取1474个单音节动词,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对这些词语进行兼类考察,重点在于通过数据发现规律并正确对待考察的结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位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强调的一个教学原则是针对性的原则,要求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学一门外语毕竟是在不同于母语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信息传播和语言交
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意义重大已成普遍共识,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与福柯以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