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盆地典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特征及其抗震设防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q78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裂缝作为一种分布范围广、致灾性强且防治难度高的典型缓变型地质灾害,对场地内的房屋、道路、桥梁及地下管廊等建、构筑物均可造成严重破坏,其防灾减灾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用地合理规划和高效安全利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国汾渭盆地是全球范围内地裂缝发育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且破坏性最强的地区之一。现有研究主要致力于解决地裂缝的发育分布规律、活动特征、成因机制及其致灾机理等问题,有关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特征及其防震减灾研究一直是地裂缝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场地实测地震动数据的支持,现行规范《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61–6–202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均规定地裂缝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不予提高,这可能使场地内的建、构筑物面临暂未可知的震害威胁。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汾渭盆地典型地裂缝动力场地效应对比研究”,以汾渭盆地典型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地裂缝调查、勘探和成因机理研究等工作基础上,在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和渭河盆地选取了18条典型地裂缝开展系统的地脉动测试工作。共布设地脉动测线24条,测点450个,总计记录地脉动数据近100小时。首先,结合直接傅里叶变换分析、HVSR(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单点谱比分析、加速度反应谱分析以及Arias烈度分析,揭示了各典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及其放大效应的基本特征;其次,以远离地裂缝的原场地频谱和烈度峰值为参考,得到了场地放大效应的放大因子。并通过拟合分析,揭示了场地放大效应的衰减规律,建立了场地放大效应的经验公式,划分了放大效应的影响范围。再次,通过典型地裂缝场地的地震动响应数值分析,讨论了场地地震响应放大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揭示了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基本规律并建立其衰减公式,综合实测地脉动分析结果,给出了地裂缝场地的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以及设防范围;最后,通过数值分析,揭示了地裂缝场地内隧道和地下车站等地下结构的内力、位移、变形、土压力和土–结构滑移量等响应基本特征,总结了结构响应放大效应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以及设防范围。研究表明:(1)地裂缝场地内地脉动的频带宽带、卓越频率等特性基本一致,不受场地内地裂缝发育的影响。而傅里叶谱峰值、H/V谱比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和Arias烈度均在地裂缝附近显著增大。且峰值放大效应随着远离地裂缝呈规律性衰减,在20 m左右开始趋于平稳。对于具有正断特性的地裂缝,其场地放大效应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2)根据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放大因子衰减过程,可将地裂缝场地划分为三个风险区:影响范围以外的安全区,放大因子1.5倍以下的低风险区以及放大因子1.5倍以上的高风险区。五个盆地中典型地裂缝场地内地脉动响应放大效应影响范围基本一致,均在21–24 m左右。(3)不同类型的地裂缝场地放大效应差异性明显。其中,Ⅰ型(盆缘断裂继生地裂缝)场地放大效应最强烈且影响范围最大,其上、下盘的高风险区范围分别为11.1 m和6.0 m,最远影响范围为24.2 m和23.0 m;Ⅱ型(盆内隐伏断裂派生地裂缝)场地放大效应次之,其上、下盘的高风险区范围为7.3 m和5.7 m,最远影响范围分别为23.2 m和21.0 m。Ⅲ型(浅表拉张小规模地裂缝)场地内的放大效应均在1.5倍以内,最远影响范围为23 m且没有上盘效应。(4)穿越地裂缝隧道、邻近地裂缝隧道截面和邻近地裂缝地下车站等结构的内力、位移、变形、土压力和土–结构滑移量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其中,地裂缝与场地内穿越结构之间水平夹角越小,结构与地裂缝之间水平距离越近,其动力响应放大效应越强烈。与场地地表响应相同,结构响应放大效应仅随地震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强。(5)根据场地放大效应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总结出了三类典型地裂缝场地基本设计地震加速度、设防烈度以及设防范围:Ⅰ型地裂缝场地中,上盘24 m和下盘23 m外以原场地基本设计地震加速度标准值A0设防即可,上盘11–24 m和下盘6–23 m间以1.5A0设防,上盘6–11 m和下盘3–6 m间以2A0设防,而上盘6 m内和下盘3 m内按最高的3A0设防;Ⅱ型地裂缝场地中的各级设防范围均略小于Ⅰ型场地,而在Ⅲ型地裂缝场地中仅需将23 m内的基本设计地震加速度提高到1.5A0即可。结合典型地裂缝场地内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基本特征,也分别给出了地裂缝场地内地下结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其设防范围,其中,邻近地裂缝结构的最远设防范围比地表宽10 m左右,穿越地裂缝的隧道按其结构长度进行设防,其上盘设防范围较远且随相交角度的减小而增大。
其他文献
滑坡防治是当前地质灾害研究的热点之一。悬臂式矩形抗滑桩在传递滑坡推力过程中,由于受到相邻桩的相互影响,桩前被动区土体中的附加应力会相互影响、叠加,从而产生“拱效应”。然而,现行规范和规程中有关抗滑桩设计的规定并没有考虑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对桩间距、桩身受力等的影响。目前对抗滑桩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的研究不充分,鲜有研究考虑桩前被动土拱对抗滑桩桩身受力的影响。开展抗滑桩桩前被动土拱效应的研究将丰
学位
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小麦生产中,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是实现小麦高产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途径。然而,群体增密及肥水应用不当常易招致小麦倒伏,这已经成为制约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因素。探究小麦茎秆倒伏的内在机制,优化技术措施以提高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是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农学试验站进行。试验一于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小麦生长季进行
学位
沥青是交通运输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建筑材料。本文对沥青材料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包括沥青氧化行为和沥青质聚集行为研究,沥青与氧化物界面粘附行为研究,以及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八乙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Ov POSS)作为沥青纳米改性剂的可行性研究,为探索沥青性能提升机理以及研发新型沥青改性剂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首先,构建多种沥青分子模型,分析各个模型优缺点和使用情形,得出沥青十二分子模型适
学位
我国当前正迎来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发展新型、多元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互联网+”与交通的融合。定制公交服务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的众多新型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模式中的一种,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定制公交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部分城市存在乘客人数少、上座率不高、运营不理想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线路规
学位
陕西省西安市以南的秦岭北缘中段发育一条长约50公里的花岗岩山崩滑坡带,在同一岩体中成带发育20余个大型滑坡体。翠华山水湫池滑坡是堆积形态最为典型、规模最大的滑坡之一。经考察,发现有一条贯通性结构面从翠华山水湫池滑坡原始坡体中上部穿过,并对水湫池滑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近些年许多学者从地形地貌、形成条件以及形成年代等不同的角度对水湫池滑坡进行过深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该滑坡是由于秦岭北缘断裂地震
学位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与数字化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正在向智能网联化的方向迈进。搭载先进车载传感器以及智能控制设备的车辆在以移动数据互通为基础的车联网环境下,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以及车与云端之间便携、准确和高效的信息交互,已成为保障行车安全、提升交通效率和改善驾乘服务等的基础条件。因此,探索基于车联网的数据传输技术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车车通信的主要技术之一,设备到设
学位
轻骨料混凝土扩散输运机制与断裂破坏机理受多孔轻质骨料影响显著,氯盐环境中轻骨料混凝土构件耐久性损伤演变复杂,其使用阶段性能的劣化规律有待明确。因此,充分考虑轻骨料混凝土的材料构成以及力学特性开展研究,揭示氯离子侵入引起的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和构件耐久性退化机理,建立耐久性分析模型,是完善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理论的关键。本文针对氯盐环境中轻骨料混凝土梁的传输、锈胀开裂以及受弯性能,完成了15个轻骨
学位
刺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对于了解刺胞动物本身和两侧对称动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寒武纪大爆发的背景下,幸运阶中的刺胞动物在丰度和多样性上均已达到最高值。本文重点报道了一些化石新材料并取得了新认知。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其体型、辐射对称形式、骨骼化以及生长发育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归纳和探讨。本文新发现了Olivooides multisulcatus处于预孵化阶段的胚胎、幼体以及至今为止拥有环脊
学位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健康监测技术领域,采用应变计测量应变,再结合混凝土模量计算应力是混凝土板服役状态评价的有效途径和常用方法。然而,常规应变测量方法存在应变采集初始时刻选取缺少理论依据、测得应变包含与结构应力无关分量等问题,导致混凝土应变、尤其是早龄期应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路面板的应力计算精度及安全评价结果。因此,有必要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早龄期应变的测量和分离方法。本文建立了水泥混
学位
挡土墙治理黄土边坡的后评价问题是岩土工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陕北地区运行中的挡土墙治理黄土边坡,开展了现场调查工作;针对典型的黄土边坡工程开展模型实验、现场监测与预测工作、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长期降雨影响下挡土墙治理黄土边坡工程的变形破坏机理;根据变形破坏机理筛选出9项影响治理效果的主控因子,构建了挡土墙治理黄土边坡的模糊综合后评价理论框架。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现场调查工作,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