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化与物化作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重要理论,是学者们热衷于研究和阐发的对象。学界关于两者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缺乏将两者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对比性的研究。此外,异化与物化理论虽已提出了多年,时代也发生了转换,但是异化与物化仍可用于观察和解读当代社会,这可以从近些年中外学者积极借助异化与物化来指认当代社会病症中看出来。因此,研究异化与物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都有进一步研究异化与物化的必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中分别系统的论述了异化与物化。本文立足于这两个重要文本,将异化与物化作了以下四个维度的比较:概念内涵、产生的根源、所根植的哲学思想以及扬弃路径。通过研究和分析,在异化与物化理论的内涵比较中,指出了马克思为非异化的人的本质作了三个规定:一,必须与自然界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二,能够从事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三,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这一前提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出现了四重异化:与非异化的人的第一个规定相违背的即是劳动产品的异化;与非异化的人的第二个规定相违背的即是劳动的异化;与非异化的人的第三个规定相违背的即是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由这三重异化推论出了人同人相异化。此外,还沿着“Sache”(事物)和“Ding”(物)的区别,分析物化(Verdinglichung)和事物化(Versachlichung)两者的包含关系,论述了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物化I,人的劳动力等特质物化为商品;物化II,物之间的关系掩盖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物化III,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作物的固有属性。
在异化与物化产生的根源分析中,回应了学界关于异化劳动的“循环论证”问题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结果。此外,还指出了物化的产生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异化与物化所根植的哲学思想的论述中,认为异化所根植的哲学思想乃是处于唯物史观形成期的人本主义,而物化所根植的哲学思想乃是唯物史观。
最后,在探讨异化与物化的扬弃路径时,指出异化的扬弃是通过共产主义的实现;而物化的扬弃只能是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瓦解来实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中分别系统的论述了异化与物化。本文立足于这两个重要文本,将异化与物化作了以下四个维度的比较:概念内涵、产生的根源、所根植的哲学思想以及扬弃路径。通过研究和分析,在异化与物化理论的内涵比较中,指出了马克思为非异化的人的本质作了三个规定:一,必须与自然界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二,能够从事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三,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这一前提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出现了四重异化:与非异化的人的第一个规定相违背的即是劳动产品的异化;与非异化的人的第二个规定相违背的即是劳动的异化;与非异化的人的第三个规定相违背的即是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由这三重异化推论出了人同人相异化。此外,还沿着“Sache”(事物)和“Ding”(物)的区别,分析物化(Verdinglichung)和事物化(Versachlichung)两者的包含关系,论述了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物化I,人的劳动力等特质物化为商品;物化II,物之间的关系掩盖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物化III,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作物的固有属性。
在异化与物化产生的根源分析中,回应了学界关于异化劳动的“循环论证”问题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结果。此外,还指出了物化的产生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异化与物化所根植的哲学思想的论述中,认为异化所根植的哲学思想乃是处于唯物史观形成期的人本主义,而物化所根植的哲学思想乃是唯物史观。
最后,在探讨异化与物化的扬弃路径时,指出异化的扬弃是通过共产主义的实现;而物化的扬弃只能是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瓦解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