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及唐代以前足太阳膀胱经文献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zsj520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五行理论和脏腑理论等共同构筑起中医包括诊断、辨证、治疗等为一体的完整诊疗体系。自从经络理论诞生以来,历代的医家对于经络理论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现代经络理论文献研究进展较慢,大多研究集中在某一专著、某一著名医家学术特点或者某一朝代学术发展情况的研究,对于经络的研究多以总结性研究或者文句分析为主,较少有针对具体经络,以时间为枢轴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研究。这为经络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经络理论之诞生距今年代久远,追本溯源,欲研究经络理论之本真,须从最早有医学文字记载的有关经络理论的文献开始进行研究。由于早期文献成书时间早,加之当时保存技术落后、战乱等原因,很多珍贵文献已亡佚或者不全,给研究带来不便。唐代及唐代以前经络理论已经趋于完善,唐代之后因为存在宋朝对于医书的重新编次、删改原文、增补、误改误注的问题,其文献的原始性受到破坏。故本课题只对留传到今之文献进行研究。故选取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于足太阳膀胱经之文献。其具体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10部文献,其版本选择学术界普遍流传之版本。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中循行部位最广泛,腧穴数量最多,涉及病症最广泛的一条经脉,故本文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文献所属年代距今的先后顺序,对其记载的有关足太阳膀胱经之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病症、症治、腧穴及腧穴的针灸禁忌,足太阳膀胱经病之辨证、望诊,足太阳经筋之病及治疗,足太阳与脏腑的络属关系,足太阳脉动的诊脉,足太阳之五输穴,足太阳皮部,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脉与营卫之气之运行,足太阳与其他经脉之关系,足太阳经在十二经流注中的次序,外科病的诊断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等。《足臂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记载经络理论的文献,足太阳为其描述的第一条脉。《足臂》简单地描述了足太阳循行和病症,并给出治法,为后世形成“循行-主治”的描述模式开创了先河。其经脉循行方向为从足到头。因为《足臂》同时代及之前的中医典籍俱已亡佚,《足臂》是否继承了其之前医学书籍的理论和体例尚未可知,但从事物发展逻辑过程考虑,其应该体现或者总结了当时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状况。亦即在当时,已经可以窥见经络学说其形。《阴阳十一脉灸经》描述足太阳的循行较《足臂》更为简略,在足太阳的循行方向上,与《足臂》保持一致,均为从足到头。《阴阳》在记载病症时,第一次将病症按照“是动则病”和“所产病”分类,但是未提及治法。《黄帝内经·素问》对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记载则详细许多,对于命名更加接近现代足太阳膀胱经的命名。《素问》第一次对足太阳所属之膀胱的生理功能进行描述。其首次提出“皮部”之说,对足太阳之皮部进行描述,记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之病症,并给出治法。其记述了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数量及其大致位置,提出了足太阳脉动的诊脉理论。《灵枢经》系统和完善了足太阳经脉之循行,详细地描述了足太阳膀胱经及其分支的体表循行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循行方向由《足臂》《阴阳》时期的从足到头修改为从头至足,一直沿用至今。经脉循行的完善,其所主病症及所治病症亦有所增加。《灵枢经》还记载了足太阳膀胱经病之辨证、望诊,足太阳经筋之病及治疗、其他经筋与足太阳之联系,足太阳经别,足太阳之五输穴,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足太阳经脉与营卫之气之运行,足太阳与其他经脉之关系等。在腧穴理论方面,《灵枢经》比较全面地建立了五输穴体系和原穴体系,并将井穴与当时之阴阳五行哲学进行关联。在《灵枢经》时期,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理论体系已经逐步成熟和完善。《难经》第一次阐述了十二经之流注,记述了足太阳经在十二经流注中的次序,完善了五输穴之五行属性。《难经》阐述了三焦与足太阳经之关系,其理论与《灵枢经》有较大差异,故可推测当时经络理论门派多,且理论观点各有千秋。《脉经》对足太阳经脉之循行和病症有详细的记述,较《灵枢经》稍有改动,其所记载的足太阳“脉症相对”,体现了当时的经脉诊断体系渐趋完善和成熟。《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其中详细地记载了足太阳膀胱经之循行、病症、症治、经筋、腧穴及腧穴的针灸禁忌,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与其他经脉及其他经脉之穴位等关系。其对于腧穴的记载和应用,较其之前现存文献有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具体体现在明确了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名称、数量、定位、症治、灸刺禁忌等,对后世影响深远。《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大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对于足太阳膀胱经之循行和病症亦有记载,其腧穴的描述按所在部位予以具体的分类,大量记载了疾病症治详细的针灸方。《千金翼方》亦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记载了含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孙真人鬼门十三针,描述了外科病的诊断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阐述了灸量和灸刺禁忌。《千金翼方》在经络腧穴理论和针灸临证经验的描述上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成,有相同之处亦有数处增加,这些增加,不仅代表了期间针灸、经络、腧穴理论的发展,还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的变化。《外台秘要》对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和病症等记载较少,对腧穴和禁灸穴位记载较为详细,亦搜集有针灸方的记载,然而,其作者王焘提及对于针灸治疗“废针存灸”的观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针灸治疗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低谷。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足太阳膀胱经文献的研究,对足太阳膀胱经之循行、病症、症治、腧穴的数量、功能等有关内容有了比较详尽的总结。其结合现代统计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数量、主治、病症种类、选穴治疗等的发展变化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其出现频数,反映腧穴数量的演变规律,腧穴在疾病中的使用情况、位置分布情况,不同种类的疾病所使用的腧穴频次及分布特点等。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在《足臂》、《阴阳》中没有记载,《素问》、《灵枢经》中有少量的记载,《针灸甲乙经》在腧穴数量的记载上有大的飞跃,其不仅记载了相当数量的腧穴,而且还包括腧穴具体的定位和主治,《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的腧穴数量略多于《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除去督脉的穴位,数量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基本相仿。腧穴从无到有,从有到少,从少到多,反映了腧穴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趋于成熟和完善。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医学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其中肺俞、天柱、昆仑、肾俞的出现频次为最多,上述4穴皆为自《内经》开始就已经有记载的穴位。大部分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较少,亦即这些穴位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文献中出现较晚,且使用较少。可见唐代及唐代以前对于腧穴的使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穴上,对于其他穴位应用较少,尚处于发展阶段。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症治特点与其循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所治疗病症涉及范围甚广。体表循行部位之疾病、络属脏腑器官之疾病、外感病、妇人病、小儿病、其它的杂病如消渴病等均在其腧穴的治疗范围之内。可见,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的理论早于其腧穴发展的理论,但是其腧穴治疗的理论则较前者发展的更加完整和细致。本文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代表进行经络理论的研究,期望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为以后其他有关经络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文献参考和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详细介绍了连接Excel和MATLAB的步骤及在Excel中应用MATLAB的方法 ,极大地增强了Excel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图形输出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物流业跨入现代物流业发展阶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物流业
信息时代,人们时时处处置身于数字境域,在信息技术俯拾皆是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师生认知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外连锁酒店集团与跨国酒店业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不断冲击,本土高端酒店品牌难觅芳踪,随着价格战、人才缺乏、行业结构失衡等因素的显现,严重制约了高星级单体酒店
组织间的知识流动形成了知识链,知识链组织之间存在各种冲突.列举了知识链组织间主要冲突并分析其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为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管理提出应对策略.
目的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且随访
路面材料加速加载实验是解决目前道路工程中如路面材料损伤机理、结构优化设计等瓶颈问题的可靠手段。但是无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加速加载设备都存在着难以模
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员管理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校内外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
边境贸易作为边境相邻国家和地区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形式,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本地经济资源的开发和流动,以及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良好的
吐蕃王朝是藏族发展史上盛极一时的时期,它为整个藏族的长远发展起了奠基作用。这个奠基作用主要体现在藏民族的形成、统一经济体的形成以及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上,藏族作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