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中子碳同位素相互作用截面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互作用截面(反应截面)测量是研究不稳定原子核密度分布的基本实验方法之一,也是用来寻找晕核的最常用的方法。近年来,在相互作用截面研究方面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晕核的相互作用截面具有怎样的束流能量依赖关系,以及多高的束流能量能够更加精确地提取晕核的结构信息。有研究认为,在高能束流情况下,主要是晕核的核芯部分对反应截面有贡献,核芯外部晕部分对截面贡献较小;而在低能情况下,核芯外部的低密度晕部分对反应截面的贡献很大。因此,低能束流条件更适合用来研究晕核。另有研究认为,低能束流情况下,晕核的破裂效应对反应截面的贡献很大,从而会对核结构信息的精确提取产生影响;而在高能束流情况下,破裂效应不显著,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提取晕核的结构信息。实验上,不同能区的截面数据提取的结构信息也出现过不一致的现象。例如,高能情况下测量的15C相互作用截面结合理论分析显示,15C没有明显的晕现象;而低能束流情况下的测量结果则显示,15C是一个很好的晕核。人们在利用Glauber模型研究15C反应截面随束流能量的变化关系时,也出现了计算结果无法重现实验上测得的截面变化趋势。这一理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矛盾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15C及其相邻碳同位素的相互作用截面(反应截面)实验数据主要集中在低能区(<100 Me V/u)和高能区(>500 Me V/u);而在中能区,缺少实验数据来验证或约束理论计算。基于HIRFL-CSR外靶实验装置,本论文工作首次在中能区(240 Me V/u)测量了14-16C在碳靶上的相互作用截面。结合文献上已有的其它能量点的数据,本论文利用库伦修正的Glauber模型和MOL-Glauber模型分别分析了14-16C反应截面随束流能量的变化关系并提取了14-16C的密度分布。结果显示,两种Glauber模型计算的反应截面随束流能量的函数都能很好的拟合14C和16C在不同能区的实验结果;而对于15C,两种Glauber模型的计算结果都无法同时拟合好不同能区的实验结果。但是,本论文工作实验结果结合两种Glauber模型的计算都显示,15C的中子密度分布存在一个很大的尾巴,表明15C是一个中子晕核,这与低能实验的结论相吻合。反应截面的奇偶震荡参数是用来研究原子核是否具有晕结构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近来,奇偶震荡参数值对束流能量的依赖性受到理论研究的关注。我们基于14,15,16C在不同能区的实验截面,提取了15C奇偶震荡参数,并与Glauber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本论文实验得到的奇偶震荡参数和低能束流数据中得到的结果相符,两种实验结果均显示15C具有较大的奇偶震荡参数值。而高能束流情况下提取的奇偶震荡参数值较小,与中、低能实验结果相异。两种Glauber模型计算结果均显示,在低能区,奇偶震荡参数和束流能量轻微相关,而在中高能区,奇偶震荡参数和束流能量几乎无关,且理论计算的结果可以很好地重现中、低能实验结果。弹核碎裂截面模型是放射性束物理、重离子治癌以及辐射防护等领域常用的工具。本论文的另一部分工作是:系统地测量了240 Me V/u能量下12-16C在碳靶上碎裂到硼元素的截面,即?Z=1分截面。结果显示,截面随入射核中子数的增加而变大,这种截面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磨损-消融模型定性解释。实验结果同几种常用的截面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包括经验模型和统计模型。所有模型的计算结果都和实验结果在两倍范围内符合得很好。
其他文献
超导磁体是粒子加速器、核磁成像、热核聚变反应堆等众多大型前沿科学及工程装置研制的基础,是世界发达国家竞相抢占的高新技术领域,属于国家重大需求。在超导磁体的研制过程中,除了自身超导性能受到临界温度、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三个特征参数相互作用构成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约束外,极低温、强电磁场的使役环境引起的局地力学变形往往引起超导材料的失超,伴随着大量耗散热的形成与传播,给服役过程中的超导装置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学位
1911年,荷兰科学家Onnes发现金属汞在4.2K时电阻突降为零,他将具有这种零电阻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后来的研究表明,超导材料还具有完全抗磁的迈斯纳效应和量子隧穿的约瑟夫森效应。正是基于超导材料的这三个优异的电磁特性,使得超导材料在能源、交通、信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受限于超导材料较低的临界温度与稀缺的液氦资源,使得其应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超导材料大规模应用。1987
学位
由于配位聚合物具有诸多潜在的应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新型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用2,6-双(1-苯并咪唑基)吡啶(bbip)和不同的有机羧酸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构筑了24个新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总结了合成规律,对部分配位聚合物的稳定性、荧光、非线性光学、质子导电以及磁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人类生产生活对强磁场的需求推动着磁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水冷磁体,超导磁体具有低能耗、结构紧凑、质量轻、磁场空间均匀度高等显著优势,在科学研究、能源、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基于高温超导带材研制而成的内插磁体现已成功突破直流稳态磁场记录,同时高温超导带材也因高磁场下的大载流特性以及优异的机械性能,被视为研制下一代超高场磁体最具发展前景的材料。伴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高场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面
学位
超导现象自1911年被发现以来,一直是材料、物理等领域的前沿学科,经过一百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在高能物理、能源、医疗、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超导应用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抢占的高新前沿技术,我国也将这一领域列入“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重大需求。我们知道,超导材料在传输低于其临界电流的直流电时没有损耗,这便是超导材料的“零电阻效应”,然而在超导材料的实用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超导材料传
学位
水力压裂技术广泛用于页岩气开采,伴随着压裂作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盐度高、可生化性差的压裂返排液。压裂返排液的处理和处置对页岩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中国典型页岩气藏区压裂返排液的物化特征和分子组成,并对厌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可行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对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典型页岩气藏威远和广元区块压裂返排液具有总溶
学位
风化是一种使岩石和矿物改变到与地表环境平衡的过程,它塑造地球关键带的结构,影响地质旋回中的物质循环。粘土矿物作为占沉积岩和风化壳总体积近一半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风化作用强烈影响地球关键带土壤的理化性质,缓冲大气和生物圈中的酸,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影响全球碳循环。本论文以粘土矿物中容易被风化的绿泥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研究和室内实验两大部分,开展了跨尺度的粘土矿物风化研究。野外研究点选择位于美国
学位
戈壁荒漠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泛分布,干旱多风的气候特征使得戈壁地区风沙运动(如沙尘暴)频发,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乃至健康与生命造成极大危害。与沙漠相比,戈壁地表由砾石和结皮覆盖,同时所在区域的环境风速更为强劲,因而导致戈壁地区的风沙运动表现出和沙漠地表迥异的特征,但目前大多数有关风沙流运动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沙床地表,人们对戈壁地表风沙流特征及其机理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风沙运动
学位
原子核是由若干个核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质量是其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原子核质量反映了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电磁相互作用。原子核质量的精确测量对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子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元素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宇宙中比铁重的元素中约有一半是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产生的。原子核质量是r-过程计算模型的重要输入量。然而大部分r-过程原子核在实验室
学位
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由可见物质(visible matter)、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组成,人类世界由可见物质构成,因此对可见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及性质的研究,是人类自然科学的主要内容,具有天然的重要性。重子是可见物质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中有等量的可见重子正物质与反物质,并且有众多不同种类的重子存在,它们随时间演化到目前仅有的重子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