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少放射性核素环上A=123附近r?过程核素质量测量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子核是由若干个核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质量是其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原子核质量反映了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电磁相互作用。原子核质量的精确测量对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子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元素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宇宙中比铁重的元素中约有一半是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产生的。原子核质量是r-过程计算模型的重要输入量。然而大部分r-过程原子核在实验室尚不能产生,因此在计算中输入的核数据往往依赖于理论模型。原子核质量的实验测量不仅为r-过程计算提供可靠的数据,而且对于原子核质量模型的改进也具有重要价值。但远离稳定线的丰中子原子核产额低且寿命短,对其进行高精度的质量测量实验很具有挑战性。基于储存环的等时性质谱仪(Isochronous mass spectrometry)是测量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的重要工具。稀少放射性核素储存环(Rare RI Ring,R3)位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同位素束流工厂(RIBF),是继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的实验储存环ESR和中国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冷却储存环CSRe之后,第三个用于短寿命奇特核质量测量的等时性质谱仪。R3也是唯一一个由回旋加速器提供束流,且在离子注入储存环前可以对次级离子进行预鉴别的等时性质谱仪。在本实验中,目标核素由超导回旋加速器(SRC)提供能量为345 MeV/u的238U86+的主束轰击6 mm厚的铍靶产生,铍靶位于放射性束流线BigRIPS入口F0焦平面处。在F1焦平面处安装厚度为5 mm的楔形降能器,裂变碎片通过BigRIPS的第一段使用Bρ-ΔE-Bρ分离,在BigRIPS第二段使用ΔE-TOF的方法进行离子鉴别。离子沿着束流线传输,注入R3储存环后,在其中存储约0.7 ms后被引出。利用焦平面上布局的探测器,可以得到离子在束流线上的速度、磁刚度以及在R3中的循环周期。使用测量到的这些物理量以及等时性参考核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每个目标核事件的质量。为了测量123Pd的质量,以124Ag为等时性参考核,同时产生并测量了 127Sn,126In,125Cd,124Ag,123Pd,共5种核素。使用Bρ-C曲线法,Yano公式β修正,Yano公式Bρ修正这三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自洽的质量结果。123Pd质量的不确定度为原子质量评估AME2020给出值的1/3,其相对误差为2.3×10-6,与ESR及CSR等时性质谱术早期成果的测量精度相当。为了评估新的123Pd质量对r-过程的影响,我们请合作者M.Mumpower利用 PRISM(Portable Routines for Integrated nucleoSynthesis Modeling)反应网络,计算了 20个参数化的双中子星并合的r-过程路径,研究了新的123Pd质量对A=122和A=123丰度比例的影响。发现当使用本文给出的123Pd的质量代替基线模型中使用的FRDM2012值,计算得到的A=122和A=123丰度比例和太阳系的观测值符合得更好。为了测量124Pd、125Ag的质量,实验中以126Cd为等时性参考核,同时产生并测量了 128Sn,127In,126Cd,125Ag,124Pd,共5种核素。在实验中可以将128Sn的基态和激发能为2091.5 keV的同核异能态分辨开。由于此设置中束流传输线的光学设置不正确,我们无法使用Yano公式Bρ修正得到粒子的质量,仅使用Bρ-C曲线法,Yano公式β修正这两种方法给出了质量结果。125Ag和124Pd的质量在约1 σ的误差范围内和AME2020给出的值相符合。但是使用新质量计算得到的双中子分离能和AME2020的预测偏离较大,显示此实验设置给出的质量可能并不可靠。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束流线的光学设置不正确,离子在束流线上的运动径迹对离子发射度和动量具有较强的依赖。希望在对R3进行技术改造后,再次进行本实验,重新测量125Ag和124Pd的质量。
其他文献
随着核物理实验与理论的发展,核物理研究从核素图上少数的稳定原子核扩展到数千种不稳定核,不稳定核逐渐成为核物理研究的基础前沿。由于极端的中质比,不稳定核所特有的弱束缚机制对核结构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其中平均场与对关联的统一处理及其相关的连续态效应是不稳定核理论研究的难点。核力是核结构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作为一种剩余强相互作用,核力包含中心力、自旋-轨道耦合以及非中心的张量力等成分。目前,介子交换图像是核
学位
超导电缆是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上千根股线通过多层级扭绞而成,这使得它具有复杂的空间几何构型,同时股线自身具有连续性,而股线间则表现出了典型的离散性,且涉及复杂的多体接触特征。由于超导电缆通常处于强磁场、大电流、极低温等工作环境,其内部股线通常会发生局部变形和非均匀接触等力学行为,进而导致电缆体的超导性能产生退化现象。因此,建立能描述不同层级电缆宏观变形特征的
学位
超导磁体是粒子加速器、核磁成像、热核聚变反应堆等众多大型前沿科学及工程装置研制的基础,是世界发达国家竞相抢占的高新技术领域,属于国家重大需求。在超导磁体的研制过程中,除了自身超导性能受到临界温度、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三个特征参数相互作用构成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约束外,极低温、强电磁场的使役环境引起的局地力学变形往往引起超导材料的失超,伴随着大量耗散热的形成与传播,给服役过程中的超导装置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学位
1911年,荷兰科学家Onnes发现金属汞在4.2K时电阻突降为零,他将具有这种零电阻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后来的研究表明,超导材料还具有完全抗磁的迈斯纳效应和量子隧穿的约瑟夫森效应。正是基于超导材料的这三个优异的电磁特性,使得超导材料在能源、交通、信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受限于超导材料较低的临界温度与稀缺的液氦资源,使得其应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超导材料大规模应用。1987
学位
由于配位聚合物具有诸多潜在的应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新型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用2,6-双(1-苯并咪唑基)吡啶(bbip)和不同的有机羧酸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构筑了24个新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总结了合成规律,对部分配位聚合物的稳定性、荧光、非线性光学、质子导电以及磁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人类生产生活对强磁场的需求推动着磁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水冷磁体,超导磁体具有低能耗、结构紧凑、质量轻、磁场空间均匀度高等显著优势,在科学研究、能源、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基于高温超导带材研制而成的内插磁体现已成功突破直流稳态磁场记录,同时高温超导带材也因高磁场下的大载流特性以及优异的机械性能,被视为研制下一代超高场磁体最具发展前景的材料。伴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高场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面
学位
超导现象自1911年被发现以来,一直是材料、物理等领域的前沿学科,经过一百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在高能物理、能源、医疗、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超导应用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抢占的高新前沿技术,我国也将这一领域列入“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重大需求。我们知道,超导材料在传输低于其临界电流的直流电时没有损耗,这便是超导材料的“零电阻效应”,然而在超导材料的实用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超导材料传
学位
水力压裂技术广泛用于页岩气开采,伴随着压裂作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盐度高、可生化性差的压裂返排液。压裂返排液的处理和处置对页岩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中国典型页岩气藏区压裂返排液的物化特征和分子组成,并对厌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可行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对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典型页岩气藏威远和广元区块压裂返排液具有总溶
学位
风化是一种使岩石和矿物改变到与地表环境平衡的过程,它塑造地球关键带的结构,影响地质旋回中的物质循环。粘土矿物作为占沉积岩和风化壳总体积近一半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风化作用强烈影响地球关键带土壤的理化性质,缓冲大气和生物圈中的酸,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影响全球碳循环。本论文以粘土矿物中容易被风化的绿泥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研究和室内实验两大部分,开展了跨尺度的粘土矿物风化研究。野外研究点选择位于美国
学位
戈壁荒漠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泛分布,干旱多风的气候特征使得戈壁地区风沙运动(如沙尘暴)频发,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乃至健康与生命造成极大危害。与沙漠相比,戈壁地表由砾石和结皮覆盖,同时所在区域的环境风速更为强劲,因而导致戈壁地区的风沙运动表现出和沙漠地表迥异的特征,但目前大多数有关风沙流运动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沙床地表,人们对戈壁地表风沙流特征及其机理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风沙运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