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修复: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份构建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裔英语文学是现当代美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当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掀起了国内外研究的浪潮。女性角色在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人物描写中举足轻重。作为一代或二代移民,女性既要遭受来自东方的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又在异国土地上被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及种族主义所压迫。她们或是堕落,或是凭借着自身顽强的意志抚慰身心的创伤,最终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与重建。美国华裔作家以深刻的思考与洞察力,以及对女性地位、处境的同情与愤慨,在文学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展开了女性们可歌可泣的身份构建之路。
  创伤理论是由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开创,在学者们的不断探索与补充之下,现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理论。本文选取了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中的三部经典小说:由谭恩美创作的《接骨师之女》,由汤亭亭创作的《女勇士》以及由伍慧明所创作的《骨》,并在创伤理论这一较为前沿的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了对露丝,茹灵,金士顿,勇兰,莱拉,尼娜这六位主要女性角色的身份构建分析。事实上,上述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因中国传统纲常伦理、父权制、种族主义的禁锢而举步维艰、身心疲乏的生存状态也展现出了女性因遭遇事故或者延续家族创伤、遭受文化创伤等所蒙受的身心创伤,这正好与创伤理论所研究的主题相契合。
  本文在密切结合创伤症状,创伤修复,代际创伤,战争创伤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创伤体验以及创伤治愈分析,揭露了同时作为少数族裔群体与弱势群体,并且拥有不同家庭背景与个人故事的美国华裔女性们在多重压迫下所经历的不同创伤事件以及各自所表现出的创伤症状,并在剖析女性是如何治愈创伤的过程中进一步展现女性构建身份的努力,以及女性在排挤与疏离、压抑与伤痛中追求身份认同与构建的刚毅与勇气。
其他文献
巴金是一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喜欢修改自己作品的作家,其作品在历史时代的变迁中诞生了诸多版本。在巴金的散文作品中,《海行杂记》和《旅途随笔》是最早的两部散文集,并且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文体一致;创作时间早;创作背景在旅途之中;都着重表达巴金在人生旅途中的感悟。本文将在对《海行杂记》和《旅途随笔》的不同版本进行校对的基础上,理清版本变迁过程,分析文本变化内涵,探讨版本修改原因,为巴金早期散文的研究提供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隐喻和转喻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近期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更是人类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的一项强有力工具,并且也是基于人类身体经验的一种认知机制。然而传统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长期以来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的研究中心。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如认知隐喻,认知转喻,意象图式,图形-背景,作者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概念“海”作为唯一的源域,分别从
学位
自2017年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其与美国媒体纷争不断。2018年假新闻事件使二者冲突达到高潮,特朗普连发数条推特,公开指责美国媒体报道假新闻,并将美国媒体称为“人民的公敌”。而美国媒体也不甘示弱——2018年8月16日,由《波士顿邮报》领头的300多家媒体纷纷发表了400多篇反击特朗普的文章,形成了特朗普与媒体公开“口水战”的局面。大量研究曾探讨隐喻对于人物身份构建的作用,但是尚未涉及隐喻对于关系
学位
“确信”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是副词性关联词语中的一类,被广泛应用在汉英口语中。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愈加注意互动语言学的研究与分析,而互动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恰是口语分析。国外的学者提出了互动语言学这一概念并且不断深入发展该理论,国内学者也将该理论应用到汉语界研究中。基于这些方面,本文从互动语言学的角度对“确信”类副词性关联词语进行比较分析,且前人的相关研究较少,所以本文具有创新意义。  “确信”类副词性关
学位
目前,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对汉英“隐性断言”类副词性关联词语“也许”、“可能”、probably、maybe的比较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功能语法理论以及会话分析理论,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论文从汉英“隐性断言”类副词性关联词语“也许”、“可能”、probably、maybe在口语语篇中的分布模式、话轮构建功能、话语互动功能三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阐释在与口语语篇互动中
学位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法,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人类正是通过隐喻,才能基于已知、熟悉的经验构建未知、陌生的经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学界对于隐喻的各种认知研究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对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前人学者对于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基本达成如下共识:人类是借助空间概念来理解时间概念。对于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对诸如“前”、“后”、“上”、“下”等空间方位词以及“来”、“去”等
学位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是美国文坛上最富影响力之一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旗手。他发表于1884年的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刻画资产阶级新贵族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不同于被普遍认为是欧洲和英国文化附属品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美国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再现美国社会的现状和美国人民的真情实感从而致力于展现美国文学的独特性。从这个层面上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可以被看作为反抗欧洲尤其是英国文化殖民,
学位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和中国作家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都因其敏感的婚外恋主题而备受关注。前者讲述了农妇弗朗西斯卡和摄影师金凯凄美的爱情故事,后者讲述了女编辑与男作家柏拉图式的恋爱。国内外学者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和叙事技巧等角度分别解读过这两部作品,但很少有学者讨论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几乎也没有学者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过比较研究。虽然两位女主人公最后的伦理选择相同,即回归家庭,但她们的
学位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为翻译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不同时代的翻译作品因历史、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而呈现出五彩纷呈的特点。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作家之一,其一生书写的大量作品广为流传。其中,以中国为背景的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先后于1987年和2005年被翻译
学位
托妮·莫里森是颇负声誉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母亲形象是其作品始终关注的主题。她的最后一部著作《天佑孩童》在描写母亲形象主题上与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遥相呼应。因此,本文主要以莫里森自己的母亲形象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最蓝的眼睛》和《天佑孩童》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母亲形象、其形成原因及对孩童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这两部作品中所有的黑人母亲都承担了养育型母亲形象的责任,这保证了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然而,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