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定植菌群结构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胃癌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u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威胁人体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以及遗传因素等参与了 GC发生和发展进程。目前普遍认为GC的发生发展经历非萎缩性胃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GC,其发病机理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持续研究但仍然尚不明确。其中Hp感染会引起慢性胃炎并且是GC最强烈的危险因素,其他菌群也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胃内菌群与GC发生发展的关系远没有得到阐明。目前利用宏基因组学原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开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已经起步,但是大部分研究主要基于肠道微生物展开,很少有学者关注消化道微生态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GC除了致死率比较高外,还存在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其发病隐匿,并且早期GC的诊断十分困难,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及心理影响。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是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对生物体中的所有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寻找早期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因此,本研究采用扩增子测序深入探讨GC和胃炎黏膜定植菌群,力图揭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GC患者的胃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存在的差异,胃内细菌群落构成是否受到解剖学区域化微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构建GC等胃部疾病形成的显著相关性菌群构成图谱,尝试挑选疾病显著性菌种。另一方面,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对 GC 与胃炎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力图寻找潜在的与早期GC相关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首先利用酶法提取胃黏膜群落DNA,对细菌的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基于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测序。利用FLASH、USEARCH等软件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和物种注释。利用R、Muthur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如 α-多样性、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LEfSe(LDAEffect Size)分析等。结果表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GC黏膜菌群在丰富度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差别。并且GC、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黏膜中特征性菌群也有所不同,Prevotella(普氏菌属)、Neisseria(奈瑟菌属)、Lactobacillales(乳酸杆菌目)、Fusobacteria(梭杆菌门)等在GC黏膜中富集。H.pylori定植会改变胃黏膜菌群的结构。胃内不同区域(如胃体、胃窦和胃角)的胃内菌群构成具有不均一性特征,萎缩性胃炎的胃窦黏膜的菌群更接近于GC黏膜,暗示此区域可能为一个高癌变部位。另外,我们从GC及胃炎患者血液中提取血浆上清,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平台进行代谢物鉴定。通过R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如 PCA 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单变量分析等。在GC组织和胃炎(包括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极性组分之间鉴定出244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在GC和胃炎非极性组分之间鉴定出了 9种差异代谢物。发现11种代谢物具有中等及以上诊断价值,主要包括4种氨基酸以及与氨基酸相关的衍生物和代谢物,乙酰胆碱、7-甲基鸟苷、二氢胸腺嘧啶、10-羟基癸酸以及目前报道较少的三种物质(劳丹碱、苯戊酮、东莨菪亭)。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发现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的变化不但在GC发生的最早期阶段即已发生,而且伴随并影响结GC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提示,黏膜菌群的结构变化可能作为一个灵敏的生物学指标,用于监测宿主健康状态,预测和评价宿主罹患GC的风险。而本论文所揭示的与GC相关的菌群结构变化特征也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宿主和胃黏膜菌群之间在代谢和免疫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并揭示菌群在G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更深层次上,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GC和胃炎患者的血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能够用于GC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同时从代谢水平研究G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
期刊
路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枢纽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尤其是点线能力的协调)直接影响了枢纽运输效率本身及其在全路网运输能力的发挥,为此,针对铁路枢纽内部能力间协调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量化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本文基于系统工程学理论,主要研究既有普速铁路枢纽,分析了怀化站、怀化西站、怀化东站以及周边小站组成的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的影响因素,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枢纽点线能力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结合
学位
自2007年至今,黄海已连续13年爆发全球最大规模的浒苔绿潮,当绿潮消亡时,上百万吨的浒苔藻体因来不及打捞,而沉入海底,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降解。微生物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分解者,如此巨量的藻体有机碳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必定会给近海碳库带来重要影响。由于浒苔藻体包含的成分复杂,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质和蛋白质等,浒苔的降解是个长期过程,在降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微生物群落组成有何差异,其碳代谢有何特点,目前人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铁路货运产品的不断开发,在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中,装车多样化特点越来越明显,表现在到站零散、车种多样、去向多、距离长、时效性高等方面。除一部分装车以班列、技术直达等的方式运输外,大部分仍编挂在普通货物列车中,运输至编组站重新解编发出,增加了编组站有调中转作业量,使得现有设备运用和运输组织方式不适应运输需求之处。阐述编组站在路网运输中的作用、总体作业能力的构成、能力利用受限制的因素,提
学位
卫田遗址是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勘探时发现的一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保存有丰富的龙山时期和周代的堆积。该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炎刘镇谢墩村卫田自然村,地处淮河中游南岸。这一地区以往开展得新石器及商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一直较少,大多只做过一些小规模的调查和试掘,出土遗物资料较为零碎。此次卫田遗址的发掘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这一地区新石器及商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资料,进一步揭示该地区新石器及商周时期的考古
学位
近年来,基坑工程正在逐步往超宽、超深、超复杂的方向发展,在基坑工程支护和开挖的施工期间,控制基坑侧壁的变形、减小基坑周围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成为岩土工程领域需要重视的问题。伺服钢支撑系统因其能合理调控基坑支撑轴力、实时调控基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等优点,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基坑工程中。新型伺服系统基坑变形模式与传统基坑存在较大差别,该类基坑土压力计算方法尚不明确,沿用经典土压力设计施工该类基坑存在
学位
本文以某市一地铁区间右线小半径曲线段盾构工程为例,结合富水砂层地质条件和小半径曲线盾构掘进控制特点,从“盾构机选型适应性”、“盾构机掘进关键参数设置及相关性”和“盾构机姿态控制及纠偏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依据工程实际数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盾构机选型适应性分析与研究。根据地层渗透系数、水压力和颗粒级配等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适用于富水砂层地质条件小半径曲线盾
学位
至1961年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线宝鸡至凤州段)开通运营以来,中国铁路电气化事业开启了序幕,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因此研究影响电力机车(动车组)稳定、安全的运行的各类问题意义越发重大。近年来各路局发生的接触网覆冰情况,已严重威胁到铁路行车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在运输能力繁忙的今天,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如何在不影响行车的前提下尽量消除、
学位
通过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动物考古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动物的种类及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的自然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黄岗遗址位于淮河下游,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本文对遗址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和分析,探讨当时的动物资源利用状况,复原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梳理淮河中下游5
学位
我国高铁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铁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高铁智能运维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高铁动车组上线运营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动车组相关数据日益丰富,这些种类繁多且结构各异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动车组的运行状态和故障情况,是开展动车组智能运维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动车组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基于大数据的动车组数据处理与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开展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