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环烯醚萜苷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机制研究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致脑梗塞大鼠炎症反应及凋亡时程变化规律的研究 目的:炎症反应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并参与和促进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的发生机理与病理过程尚不十分清楚,针对炎症反应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很少。为进一步探讨炎症反应在ICVD中的发病机制,并为之后对山茱萸环烯醚萜苷药效学机理的研究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我们系统地观察了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模型脑内的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与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相关指标的变化。 方法:采用了改良的插线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为假手术组,局灶缺血2h后再灌注6h、12h、24h、48h、72h与168h等不同时程的大鼠模型。各时程终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后光镜观察缺血损伤区形态学变化;腹主动脉取血测定高、中与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率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改变;OX-42与GFAP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胶质细胞活化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变化;ELISA法与放免法测定IL-1β与TNF-α在患侧脑组织内含量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3的表达变化;Tunel法原位测定细胞凋亡的变化。各个实验的结果均使用Mean±SE表示,全部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分别使用适合的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不同时点的各组大鼠模型在神经功能损伤,病理形态学的变化,血液流变学改变,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以及各项炎症反应相关指标方面出现了多种有规律的时程变化,包括:1.神经功能损伤的出现。再灌注6h~72h之间均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健侧前肢内受内旋、肌力下降、偏向转圈行走等典型的偏瘫症状。 2.缺血损伤区细胞数量的减少。光镜观察发现缺血后患侧损伤区细胞数量大量减少,这一趋势在再灌注后24h~48h最为明显。 3.各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升高。再灌注后12h全血粘度即开始升高,24h~72h最明显,之后逐渐恢复。与全血粘度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红细胞聚集率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发生改变,前者更为明显。 4.胶质细胞的活化与增生。小胶质细胞再灌注后活化明显,24h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最多,以后也维持在较高水平;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之相似,再灌注48h增生最多,之后略为改善。 5.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多。缺血/再灌注后炎性细胞因子IL-1β与TNF-α含量显著增多,并分别在缺血后12h与48h达到峰值。 6.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增多。Caspase-3的表达在缺血后很快升高,再灌注后12h~48h最为显著;与之对应,细胞凋亡12h~72h较明显,并在24h~48h最多。 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可以出现多种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改变、凋亡出现、梗塞灶的形成以及神经功能损伤等,以上指标的改变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严重程度,并证明炎症反应与神经元迟发性损伤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由于这些病理变化多集中于再灌注24h左右,因此这一时点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以很好的用来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干预研究。 第二部分: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抗脑缺血机理的研究 目的:阻止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发生发展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炎症反应是造成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证实。因此早期阻断或抑制炎症反应是改善缺血后脑损伤的较理想策略。为进一步探讨山茱萸有效部位环烯醚萜苷(CIG)防治ICVD的药理机制,我们对CIG进行了抗脑缺血的药效学研究,并观察了CIG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方法:1.采用拟缺血损伤的神经细胞模型,通过MTT法,LDH释放率,细胞内钙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的测定观察CIG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2.观察CIG对大鼠脑血流量与双颈总动脉结扎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初步评价CIG的抗脑缺血作用。3.光化学法制备脑梗塞大鼠模型,观察CIG对NO,NOS与NF-KB的影响。4.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24h的假手术组、模型组、CIG20、60、180mg·kg-1与Nimodipine14mg·kg-1干预组大鼠模型,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梗塞体积的评定;HE染色与尼氏染色后观察缺血区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IL-1β与TNF-α的改变;免疫组化OX-42与GFAP染色测定小胶质细胞活化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变化;免疫组化与免疫印迹测定凋亡调控因子表达的变化;Tunel法与PI单染法测定神经元存活与凋亡的改变。实验结果采用Mean±SE表示,全部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分别使用适合的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各种实验证实CIG以下的作用: 1.在离体实验中,CIG可以减轻拟缺血刺激对细胞的损伤,保护线粒体,降低LDH释放率,减少凋亡细胞数量,这些作用与其抑制钙超载有关。2.胃肠道给药后发现CIG可以显著提高大鼠的脑血流量,并延长双颈总动脉结扎小鼠的存活时间。 3.在光化学法致脑梗塞模型上,CIG可以抑制大鼠患侧脑NOS活化,继而减少NO生成的增多和与NF-KB的活化。 4.在线栓法制备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上,CIG可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少患侧梗塞灶的面积。HE与尼氏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发现CIG可以保护缺血区神经元,减少神经元损失。 6.CIG能抑制缺血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继而抑制缺血后患侧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的增加。 7.CIG能调节缺血后脑组织内凋亡调控因子Bax、Bcl-2、Caspase-3与Fas的表达,并抑制缺血后神经元胞浆中细胞色素c增多,避免凋亡信号的激活。Tunel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均证实CIG可以减少发生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 结论:本部分药效学的前期工作证明传统中药山茱萸有效部位CIG可以通过增加脑血流、减少钙超载与抑制NO生成等机制发挥确切的神经保护作用;CIG还可以抑制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并通过对各种凋亡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减少了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提示CIG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传统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以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风力发电将成为一种庞大的新兴电力市场,其中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由于运行性能优越、优点突出,成为风力发电领域广泛应用的主流机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高性能控制策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研究了双馈发电机变速恒频运行原理。结合风力机运行特性分析了最大风能追踪原理。考虑到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前后运行状态和控
尽管眼用制剂的研究很活跃,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眼部给药传递的研究步伐却较慢。仅有小部分被临床实践接受。虽然如此,一些新的眼部药物传递系统已经引入该领域。这些系统包括:预
电压源换流器型直流输电(VSC-HVDC)技术是一种以电压源换流器(VSC)和脉宽调制(PWM)技术为基础的新型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由于相对HVDC系统其具有可以同时且相互独立地控制
植物抗病性是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已在形态结构、染色体、同工酶等水平上取得了瞩目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更多完整基因组测序工作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作为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通常,采用单一的光伏发电难以实现稳定、高效益的电力输出,而将光伏发电与其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是引起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六氟化硫气体(SF6)由于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中。在长期运行过程中,GIS内部绝缘缺陷处会发生局部放
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发电的代表近些年来高速发展,光伏发电存在着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这三类独有的特性,导致了光伏出力不能准确被准确获悉,导致了光伏接入会给传统电网造成影响。本文针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出力预测和最大接入这两个研究热点分别研究。本文研究了某光伏发电系统在典型日类型下的出力曲线并分析其出力特性,将光伏发电系统所处环境的天气类型分为五种日类型,提出了应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分日类型来预测光伏发电系统
植物抗病基因(R gene)研究是植物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十多年来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抗病基因的克隆方法,抗病基因的分类,抗病基因的
在工业领域,高压脉冲电源作为一种无法复制的创新设备获得了发展动力。在食品杀菌、表面处理、金属成型和装配、卫生保健和能源输送系统等领域,高压脉冲电源正迅速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技术。最近几年高功率变换器的应用发展迅速。因此,系统电压和电力半导体设备的额定电压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明显。虽然最大电压应力的双极型晶体管耐压值达到6500V,它仍然不能满足一些高电压要求的电源变换器,此时可以采用功率开关器件串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