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局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干线作用,促进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优势互补与合作,深入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构建长江流域良好生态屏障的重要战略举措。论文在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的基本范畴进行界定、相关理论进行述评、理论支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国际经济带发展及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为借鉴,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对经济带发展的支撑系统和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第一,论文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的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对支撑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包括经济带、交通经济带、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游经济带进行了辨析。在充分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按照“既遵循自然条件相似性和行政单元完整性的特点,也符合经济区和流域经济带一般要求”的基本原则,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范围进行了新的界定。新的范围涵盖云、贵、川、渝、鄂五省市的65个市(地)级行政单元,幅员面积为66.68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地区的9.71%。论文对学术界关于长江上游经济带、长江流域开发、流域经济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对支撑论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如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理论、生长轴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及流域开发理论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论文对国际上发展成熟的沿江(海)经济带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和美国沿太平洋经济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开发极为成功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开发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了国际沿江(海)经济带发展和流域开发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的主要启示。以这些启示及相关理论为基础,探索构建了交通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支撑系统,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轴线建设)-城镇体系的完善(节点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度创新”。该支撑系统认为,轴线建设、节点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度创新是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其中,轴线建设是前提,节点建设是依托,产业发展是主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物质基础,制度创新是重要保障,系统的发展要素之间相辅相承、协同作用,共同支撑着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第三,论文将长江上游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区、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与这些发展较快的区域相比尚有较大的发展差距。论文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土地资源丰富,占了西部地区的10%左右;水能资源富集,是世界级水能源资源富集区;天然气资源异常丰富,我国第三、第四大天然气聚集带都在该区域范围内;煤矿资源储量巨大,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论文分析了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中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四个指标,判断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早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部分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的中心区域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发展。从发展水平看,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现状与其丰富的资源状况并不相称,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第四,论文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带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分析。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交通运输需求,但现有交通基础设施无法适应需求趋势的变化,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对外快速大通道缺乏,未能形成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快捷运输网络,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健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地形地势、组织机构、资金投入、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加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形成沿江水运通道、纵向陆路通道、横向陆路通道相互联结、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二是要优化港口建设,在重点建设重庆港、万州港、涪陵港、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广元港、南充港、广安港、宜昌港10个港口的基础上,打造泸.宜.乐港口群和广.南.广港口群,推动港口联动发展;三是依托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构建四川和重庆两个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第五,论文以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的演变与发展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长江上游经济带城镇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城市数量少且地域分布不平衡、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有明显断层、超级城市的发展对其他城镇形成挤压、城镇间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等问题。认为长江上游经济带应当在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施“两核、三圈、七群"的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依托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扩散功能,布局南充、绵阳、宜宾、泸州、涪陵、乐山、遂宁、内江、攀枝花、达州、永川、万州、遵义、昭通、宜昌15个次级中心城市,形成三个圈层,构建中部城市群、西部城市群、西南城市群、东北城市群、西北城市群、南部城市群、攀昭城市群七个城市群,组成结构合理的城镇节点群和连绵带,推动长江上游经济带城镇空间合理布局。
第六,论文分析了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存在的产业总体层次不高、优势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关联度低、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不平衡态势进一步扩大等问题,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阶段进行了综合判断,认为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早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部分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的中心区域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发展。以此为基础,论文认为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家深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着力降低资源依存度,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和生态化方向转变。具体而言,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交通、通信、能源、电子设备制造、食品饮料为重点,构建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商贸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服务业等四大具有区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沿江发展轴、成绵乐发展轴、成内渝发展轴和绵成遂渝发展轴四大发展主轴,重点建设重庆经济区、成都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环湖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南部经济区六大经济区,推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七,论文认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中存在森林、草地、农耕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体污染严重、水文状况恶化、水资源分配城乡严重不均、地质灾害频繁、生态欠账严重等问题,应以国家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是加强森林与草地保护,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三是加强水、大气、固体污染治理,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管理能力建设;在制度创新方面,分析表明,由于政策供给不均等,长江上游经济带存在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的两难困境,导致在制度安排上存在行政割裂严重、制度势能不均、制度不够系统、开发开放意识不足等问题,应以成都和重庆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推动一体化管理,创新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决策机制及发展政策体系,为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