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弹性体磁致硬化及塑性流动行为模拟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s,简称MRE)是功能材料中重要的一类,是由微米级的铁磁性颗粒嵌入到软的非磁性弹性基体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在磁场作用下,该类材料有着独特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磁致变形,弹性模量的增大,以及磁形状记忆。以往的研究表明,颗粒之间的磁作用和颗粒与基体之间的力学作用是决定该材料整体性能的关键所在。为了揭示MRE在磁场下所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本文在前人弹性棒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等效刚度的弹性棒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颗粒吸附和脱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分析了目前计算MRE力学行为的几种主要方法,指出其不能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是没有考虑颗粒在磁场下的吸附行为。然后针对简单的直链模型,考虑到颗粒的相对位置在磁场下是可以发生变化的,颗粒之间会发生吸附和脱离,定性的计算了其拉伸卸载过程中颗粒位置的变化过程。验证了如下预测:颗粒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刚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吸附颗粒的脱离是产生塑性流动的关键所在。  2)本文基于力的分解与合成的等效原理,利用不同填充比下试件的整体弹性模量实验拟合公式,推导了微观颗粒之间弹性棒的等效刚度计算公式。利用等效刚度弹性棒模型计算无磁场下MRE的拉伸弹性模量,与经验公式得出的结果很吻合。  3)基于所提出的等效刚度弹性棒模型,考虑磁场的作用以及部分颗粒会吸附的事实,建立了MRE的磁偶极子-等效刚度弹性棒耦合模型,简称球-棒单元物理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在不同磁场下颗粒呈随机分布的MRE的拉伸卸载行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类似的规律:都可以得到磁致硬化,塑性流动和残余应变现象。利用颗粒的微观排列结构的变化过程,可以合理的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机理。  4)为了能够更加真实的模拟MRE内部颗粒分布情况,在球-棒单元物理模型基础上,引入虚拟颗粒概念,提出虚拟颗粒和实际颗粒混合模型。模拟了MRE在磁场下磁致伸缩现象,利用颗粒排列变化情况合理地揭示了磁致伸长或者缩短现象的机理。此外,计算了颗粒呈链状排列的各向异性的MRE在磁场下的拉伸卸载变形行为,分析了不同模型的结果,得出簇状链结构模型才是各向异性磁流变弹性体内部颗粒排布的真实结构,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相吻合。
其他文献
声乐是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老年大学从事声乐教学11年,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中老年人声乐教学.现将个人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整理出来,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导和老
期刊
1rn整个春节,我都在自我隔离,每天看着楼下稀稀拉拉的车,空荡荡的马路,刷着各种关于疫情的新闻,内心颇有焦虑,却不知所终.这个假期,我似乎是彻底“宕机”休假,大门不出,二门
期刊
当今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作为可再生绿色能源的风能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竟相大力发展,技术上推陈出新。其中以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最为广泛,尤以绕线式转子双馈异步发电系统为代表。对于这种系统,可以通过交流励磁变换器实现最大风能捕获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由于风能是随机变化的,对变换器有很高的要求,与传统的变换器相比较,作为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电控系统的核心部件,
单晶铜材料主要应用到集成电路、二极管、三极管、半导体材料及芯片等,对单晶铜材料的裂纹扩展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单晶铜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的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行书的笔法rn掌握行书的用笔,对创作具有指导性作用.行书的用笔一是点画以露锋入纸写法为主.二是要以欹侧代替平整.强调动态感,如可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采用欹正相融的手法
期刊
时滞反馈作为动力,它实际上是根据相对论的同时性原理作为加在动力学方程上的一项,用来降低原系统的振动能量来抑制目标系统的有害振动。时滞反馈控制能够在振动系统的共振区域
无轴承电机作为一种集驱动与自悬浮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磁悬浮电机,除具有传统磁轴承电机无磨损、无润滑、无粉尘等特点以外,由于悬浮控制绕组与转矩控制绕组同时叠绕在定子槽内,并以转矩控制绕组的旋转磁场作为产生悬浮力的偏置磁场,因此,在空间利用率、电磁效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当无轴承异步电机在高速、超高速运行时,采用普通测速仪器进行转速测量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机的高性能矢量控制。采用无速度传感
由于伽辽金无网格法常采用的移动最小二乘或再生核形函数不是多项式,因此在构造刚度矩阵时需要高阶高斯积分,计算效率较低。基于线性准确性建立的稳定节点积分无网格法在保证稳
超声相控阵成像技术是无损检测领域的新热点,它通过多阵元换能器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束,并通过控制换能器中各阵元发射/接收信号的不同延时,改变声束到达某点的相位关系,从而实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