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穿越雨林之弧》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indiantiff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越雨林之弧》是20世纪美国最为重要的日裔女性作家山下凯伦的处女作。在该小说中,山下凯伦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展示了“马塔考”的兴起、发展以及灭亡的前因后果,以此来揭示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带来的种种问题。本论文旨在分析山下凯伦的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三章。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山下凯伦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穿越雨林之弧》,接着梳理了国内外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动态,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及论文的主要框架。第一章通过分析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圣经原型和民间传说典故来探讨魔幻现实主义在该小说中的运用。山下凯伦在小说中运用诺亚方舟、亚当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等圣经原型以及民间传说典故,讲诉了小说中的人物在“马塔考”的成功、迷失与堕落。圣经原型以及民间传说典故的运用不仅给小说增添了魔幻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刻揭示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第二章通过探析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的三个具有魔幻色彩的人物来阐述魔幻现实主义在该小说中的运用。在《穿越雨林之弧》中,山下凯伦塑造了有着三个乳房的法国鸟类学专家玛贝尔、前额上有一个橡胶球在不停转动的日裔男子小丸一正以及有三只手臂的美国人特卫普。通过塑造上述三个具有魔幻色彩的人物,作家揭露与批判了欧洲、日本和美国曾在巴西进行的帝国主义行径。第三章通过挖掘山下凯伦在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采用的独特叙事策略来解读魔幻现实主义在该小说中的运用。该章首先分析了小说中的环形叙事策略。该策略的巧妙运用将发生在未来的生态灾难以过往的方式描述出来,从而造成了时间和空间的错位,而这种时空倒置为小说增添魔幻效果。其次,作家打破叙事传统,将叙事者设定为一个渴望融入社会关系的来历不明的橡胶球,将地方性的灾难提升为整个人类的灾难。结语部分扼要回顾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并强调,山下凯伦的小说《穿越雨林之弧》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于一体,不仅表明了山下凯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创新,而且体现了作家对全球化背景下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危机等当下问题的担忧与深入思考,其理论意义和现实启迪不言而喻。
其他文献
应读者的要求,我们将请有关方面权威人士解答您在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疑惑。希望您一如既往地信任我们,把您的困惑、疑问提出来,我们力争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讯地址:北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沃雷·肖英卡(Wole Soyinka,1934-)的作品激发了很多国外研究者的热情,目前已发表的有论文131437篇,专著132部,因此形成了专门的肖英卡研究领域。然而
学位
包钢(集团)公司白云鄂博铁矿共有28台国产SF3102型108t电动轮自卸车,经过十几年的运行,车辆逐渐老化,其关键部件——轮马达由于行星轮座孔磨损严重,致使3个行星轮与太阳轮啮
语法意义(grammatical meaning)是指句子中通过词序和其他语法符号表达的意义,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则指单词层面表示的意义。英语动词进入句法结构后会有多种语法意义,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政机关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如何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党员经常受教育、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在我国,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用现代语料库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促进外语教学改革与质量、效益的提升是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提出一种轨迹跟踪级联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该方法有效结合距离-角度(-)控制和距离-距离(-)控制方案,并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对Leader-Follower级联机器人系统的状态进行估
天津市红桥区人武部针对民兵装备库警卫人员中的党员存在理想信念弱化、工作标准不高、模范作用不强等倾向,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红桥区民
当代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创作的“哈利·波特”小说系列奇幻多姿,一面世便引发全球读者的热捧。这种热闹非凡的文学景观其实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议题,亟待进行严肃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