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风派文人在50-70年代的诗歌创作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rxbq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在过去的正统文学史教科书中,除却大书特书的主流革命文学,边缘的地下文学很少被触及到,经常被模糊地一笔带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像样的非主流文学作品,只能说,对于那段历史,人们还缺乏足够而深刻的了解。新时期以来,人们对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学研究一再深入,对那段时间里的文学现象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艺术探索和建构。一直以来,在对胡风派文人的研究中,其政治遭遇和文艺理论是人们的研究重心,而较少有人关注其诗歌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胡风派文人50-70年代的诗歌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剖析,对胡风派文人在50-70年代的诗歌创作作进一步的解读,从建国初期的诗歌创作和胡风冤案发生之后的诗歌创作这两个阶段对其进行研究,深入发掘、评判其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的艺术贡献和历史地位。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胡风派文人进行界定,这是一群在1955年因“胡风案”而受难的诗人,是在苦难与屈辱中仍坚持诗歌创作的原“七月派”诗人,是其诗歌仍然保持着与现实搏斗之精神的一群对自由和理想追求不息的诗人。第一章:胡风派文人在建国初期(1949-1955)这段时间里的诗歌创作,总体上呈现出与主流文学一致的情绪和风格特征,在诗歌内容上多体现为对当时国内外重要事件的书写,抒发对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和新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情感炽烈、真诚;除了情绪激昂的“颂歌”,他们的部分诗歌中还有着一些个人化的声音,尽管这声音在众声同唱颂歌的时代显得那么微弱。第二章:胡风派文人在1955年胡风案之后的诗歌创作,主要以“潜在写作”形式存在。诗歌中饱含了诗人对他们所经受苦难的深刻体验,体现出他们在权力与信仰双重作用下开始的新的主体认同;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伤残意象,以及极具反讽意蕴的疯癫特质,是对当时黑白颠倒的整个时代的控诉和反抗;庆幸的是苦难并没有完全毁掉诗人的个人主体性,在他们的诗歌当中,还有着对理想与爱的信仰与期待,和对自由的无限渴望。第三章:从诗学出发,进而发现:胡风派文人在50-70年代的诗歌创作,是对30年代甚至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深化,同时又有着某些象征主义的色彩。另外,在诗体方面,同时存在新诗与旧体诗的创作。总的说来,胡风派文人在50-70年代的诗歌创作,作为那个时代里“非主流”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文本本身还是文学史角度考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正>1矿热炉电容补偿方式概述众所周知,矿热炉作为一种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电炉,自身的变压器、短网、电极、炉料等构成的低压大电流电路,回路存在固有的系统电感。在高达数万
会议
三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对公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逐渐升温,且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先后表现为: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背景下讨论学校的办学自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是一种高强度或/和长时间运动后发生的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损伤性变化。本研究以电镜下肌纤维超微结构改变、血浆白
<正>目的:比较PPARγ、RAF1、TIMP4和IQSEC1基因tagS NP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差异,探讨PPARγ、RAF1、TIMP4和IQSEC1基因与汉族人
会议
传统认为,诗歌作为古老的文学体裁,从先秦到唐宋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精华已经散尽,到了明朝已难再别开生面,更不用说有什么新发展,而实际上,明代诗歌的价值虽然较之前代特别
“文革”文学一片空白的说法是多年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文革”新诗研究在此背景下也理所当然地受到漠视。所幸的是已有不少学者涉猎“文革”文学或“文革”新诗研究,并且取
本文通过对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的考察,对东北作家文学创作中的复仇问题进行整理后,将东北沦陷区文学中与复仇相关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文学的主要内涵、人物
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本文从"诊改"视角提出了"一核心,四衔接"的教学改革思考,希望有助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自1985年开始,一批与以往历史小说不同的新型历史小说逐渐在文坛上涌现,文学评论界纷纷尝试并企图对这类新型的历史小说做出界定。可以说,“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在没有得到
本文从吉林省四级以上地震的迁移特点入手,介绍了其与深震和我省区域构造活动背景的联系。利用测震学活动性指标,讨论了发震前后区域地震能量时空变化的特点,总结出本区中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