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食物信号对大鼠生物钟系统的协同调控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xcc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哺乳动物中,生物钟广泛的分布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并组成了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结构的生物钟系统。该生物钟系统主要由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母钟和位于SCN以外的其它脑组织和外周组织(肝脏和心脏等)的子钟组成。生物钟接受各种环境的时间信号,调整自身的时相,与外界环境保持同步。母钟主要通过视网膜下丘脑通路接受光周期信号的调控,并发出信息控制全身的节律活动;而对子钟而言食物信号可能是主要的时间调控信号,主要控制局部的生物节律。研究表明,生物钟的运转主要依赖于一组高度保守的生物钟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组成的相互连锁的转录/转译反馈回路。为此,本研究将同时通过光照和食物两个最主要的环境授时因子对雄性Wistar大鼠进行刺激,然后利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对松果体、肝脏和心脏的生物钟基因表达和输出系统中受SCN母钟控制的褪黑激素分泌关键基因AANAT表达进行测定,分析在各种人为的时差条件下大鼠的整个生物钟构成系统的应对情况。 无论禁食还是单独改变喂食时间引起的食物信号刺激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松果体、肝脏和心脏的生物钟系统的基因表达时相。对于松果体生物钟来说食物信号只是起到微调的作用,而对于肝脏和心脏生物钟来说食物信号则是调控的主导信号。与此相反,由昼夜颠倒引起的光信号刺激能显著调控松果体生物钟,却对肝脏和心脏生物钟影响甚微。当光照周期和喂食时间发生同时颠倒时,两种信号的同时刺激明显加快了大鼠整个生物钟系统的同调速度,包括松果体、肝脏和心脏生物钟的同调速度以及生物钟输出系统中褪黑激素节律性分泌的同调速度。 本研究还发现通过24h暗期或者24h明期的过渡来颠倒光照周期模拟12h的时差条件,对松果体、肝脏和心脏中各生物钟基因和钟控基因AANAT的时相重置过程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首先,松果体生物钟的时相重置模式是受这两种不同的光周期颠倒方式影响的,体现在其生物钟负组分基因以及钟控基因AANAT的时相重置模式完全相反。而肝脏和心脏生物钟的时相重置模式在这两种情况下表现一致,表明光周期的颠倒方式差异不影响食物信号主导的外周生物钟的时相重置方式。其次,松果体、肝脏和心脏生物钟适应暗期颠倒的速度比明期颠倒更快,这说明通过暗期颠倒有利于生物体更快的适应时差。再次,在两种不同的光周期颠倒的条件下,正组分基因Bmall的时相重置模式在各个组织中均表现一致;负组分基因的时相重置模式在各个组织中各有差异,尤其是在松果体中负组分基因出现了时相恢复前的相位振荡现象和暂时的节律消失现象,表明正组分基因Bmall可能是时相重置的主要调控者,而其它负组分基因可能发挥着微调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黄瓜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较难防治的土壤传系统性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一般在10%~30%,严重时可达80%~90%,常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发病原因:
本文以长江河口潮滩湿地为例,分析研究了外来种互花米草盐沼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特征,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二者的生态学关系,并对长江河口互花米草盐沼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是危害甘薯的主要病毒之一,SPCSV能与多种病毒共侵染甘薯形成协同病害。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获得转基因植物
目的:观察大鼠出生前后(从胚胎期第16天至出生后第21天)黑质致密部(SNc)多巴胺(DA)能神经细胞的发育。 方法:采用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分别观察胚胎期第16天(E16)、E18、E20、
本课题组在2004年5月,从中国东海北起上海崇明岛南至福建南麂列岛离岸35海里的区域采集了28个海水、海泥样本,利用稀释涂平板法从中分离得到1043株微生物样本,并利用稻瘟霉模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原莫枝中学)创办于1956年,地处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宁波市“后花园”--东钱湖畔.学校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一所以旅游、商贸
本文对信阳毛尖主要产区(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罗山县、新县)茶园土壤养分(pH、有机质、N、P、K、Mg、S、Cu、Fe、Mn、Zn),不同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FDD)、乌牛早(WNZ)、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