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孝慈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b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慈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同时更是中国的思想宝藏。孝慈精神不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孝慈精神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精神效用。在新时代的今天,孝慈精神仿佛一种看不见的无形力量,支撑着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着人的思想与心灵。它能够帮助人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督促人在未来的生活里学会感恩;孝慈精神又仿佛一种看得见的有形力量,促进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维系着家族亲情朝着更友爱的方向发展。孝慈精神作为家庭和睦的必需品,它是家庭成员们互相关心、彼此交流情感的源点,是懂得感恩与分享的基础;孝慈精神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而孝慈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作为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大学生的孝慈精神培育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大学生孝慈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使他们坚定自身的信念、意志,鼓舞他们懂得感恩、关怀、尊重他人,懂得自力更生的意义;大学生孝慈精神的培育还有利于他们自觉地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但是,由于大学生受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人信念游移的微观影响,他们的孝慈意识比较淡薄、情感趋于冷漠、孝慈践行逐步弱化。因此,大学生孝慈精神培育工作应该积极地去开展。大学生孝慈精神的培育从内容上来说涉及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实施过程来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孝慈精神的培育可以调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这四个方面的力量,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培育的过程进行干预,以保证大学生的孝慈精神一旦着手培育,便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和衔接有序的步骤中得以循序渐进、一以贯之。本论文在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孝慈精神培育进行研究。在孝慈解读这一章节中,笔者试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阐明了孝慈的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从血缘与家庭的层面解释了孝慈的发展依据;从辩证法的角度对孝慈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发挥其在当下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在孝慈精神的概述一章中,阐释了孝慈精神的含义、内容、特征、作用以及现代意蕴;在大学生孝慈精神现状一章中,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阐述大学生孝慈精神的现状,进而分析大学生孝慈精神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本文的培育对策一章中,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了对大学生孝慈精神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培育的措施。
其他文献
本人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作品,在学习音乐基础课,分析乐曲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拓展低音提琴演奏的视野及方法还有
目的探索新型分子探针氟-182-脱氧-2-氟山梨醇(18F-2-fluorodeoxy sorbitol,18F-FD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病灶PET显像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合成:利用FDG-N模块及氟多功能合
滚针轴承的承载性能对轴承的接触疲劳以及磨损都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轴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是轴承设计的重要研究对象。本论文采用切片法和有限元分析法
笔者是古筝演奏专业的学生,通过对音乐治疗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后,思考将古筝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来开拓古筝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关于孤残青少年音乐治疗的研究还很欠缺,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控制血氧饱和度的方法,观察80%、90%血氧饱和度水平的低氧抗阻练习对激素和血乳酸的急性影响。方法:1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在3次不同血氧饱和度下H1,Sp02=
<正>一、引言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次提及保险,足见政府对保险业的重视程度。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来,保险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烟草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不同种类肥料的施用对烤烟发育和营养吸收有很明显的影响,构建一个优质的土壤条件和养分优化管理是创造高经济效益
合成了三种桑色素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这些化合物与DNA的作用机理,优化了最佳反应条件。运用核酸杂交技术,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高度概括和深刻凝练,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目前,学术话语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但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学术话语写作,对于口语的学术话语的研究较少,而关于论文答辩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论文采用了廖美珍教授提出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