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共晶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国科学家Friedrich W(o)hler(1844年)发现第一个分子共晶——醌氢醌的129年后,L.B.Coleman和A.J.Heeger等人报道了TTF-TCNQ电荷转移复合物晶体存在类金属导电性。这时人们才意识到,研究共晶这种特殊的固体材料,能够发现意想不到的、令人振奋的新颖性质和现象。但事实上,分子共晶的制备及其化学物理性质的研究,仅仅是最近十年的事情,可以这么说,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起步。共结晶不仅能够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还可以探索和发现单组份材料所不具有的新现象和新性质。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发现苝-TCNQ两种给受体比例晶体的控制制备主要依赖于前驱体溶液中的苝浓度,而与TCNQ浓度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一般地,溶液中高苝浓度有助于P3T1晶体形成,而低苝浓度有助于P1T1晶体形成。共晶场效应器件研究表明,线状的P1T1晶体展现n型性质,电子迁移率为0.05 cm2 V-1 s-1,片状的P3T1晶体显示空气稳定的双极性性质,其中空穴迁移率为0.03 cm2 V-1s-1,电子迁移率为2.1×10-5 cm2 V-1 s-1。更重要的是,P1T1晶体的白光响应值比P3T1晶体高一个数量级,归因于P3T1晶体中的类交替柱堆砌结构不利于光生激子分离,表明共晶内分子排布结构会显著影响其光电性质。⑵发现Phz-H2ca共晶存在一个新的线状形貌,并通过结构、晶体颜色、吸收光谱、DSC和固态氢谱进行证实。结构表征说明该线状共晶沿[010]方向生长。通过调节实验条件控制Phz和H2ca的组装行为,发现在低前驱体浓度下,晶核通过π-π作用驱动沿[010]方向生长,呈现一维组装行为,选择性地只得到动力学稳定的线状共晶;在超饱和浓度下,通过π-π和氢键作用共同驱动而呈现二维组装生长,最终出现片状共晶。这归因子Phz-H2ca共晶的(020)面具有最大的结合能,而(002)面具有最小的表面能。同时,线状和片状共晶展现不同的各向异性拉曼光谱行为,归因于两个晶体内截然不同的分子取向。⑶利用超分子自组装策略,操控具有二维导向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成功制备了一个新的、具有二维平行四边形形貌的Bpe-TCNB电荷转移复合物发光共晶。利用稳态光谱、时间分辨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手段,证实该给受体共晶的基态和发光激发态皆为电荷转移态,其最低电子跃迁来源于HOMO到LUMO的激发,而强发射荧光来源于最低CT1激子,从而揭示了电荷转移对光学性质的影响,为今后研究固态给受体系提供了依据。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光致CT1激子荧光可以在单个二维共晶中各向同性地传播,揭示了有机晶体的光波导性质与其分子排布结构无关。⑷制备了Npe-TCNB电荷转移复合物带状晶体,通过多种实验和理论计算手段证实该共晶的基态和发光激发态皆为电荷转移态,其基态电荷转移程度为0.05e,可能是由所用分子为闭壳层结构和TCNB具有较高的LUMO能级导致的。同时,该共晶的高能吸收峰实际上来源于包含电荷转移(CT)和局域激发(LE)的混合电子跃迁所形成的激发态(MCT态),而其超慢荧光辐射(kf=0.009 ns-1)起源于其最低CT1激子,在低温下由于非辐射跃迁大大减小,荧光光谱出现类似精细结构,寿命也因此本征地增加。研究还发现,该共晶的最低CT1激子荧光可以在单个带状晶体中很好地被限域和传播,测得光传输损耗系数为0.04 dBμm-1,说明有机晶体的光波导性质与其发光效率无关。借助机械探针辅助移动有机晶体的方法构筑共晶光波导耦合器,证实了从Bpe-IFB共晶到Npe-TCNB共晶的有效能量转移,同时实现了在界面点处激发导致的混合白光发射。我们也发现和确认有机晶体作为光波导器件时,其他能量的光子也可以在其中被限域和传播,与其本征的激子荧光没有必然关系。基于这些原理和现象,我们在这些共晶光波导耦合器中实现了基本的光子学逻辑门功能,从而展现其在集成光子学、光通信和高效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诱人的应用前景。⑸选择Bpe、IFB和F4DIB为对象,研究并建立了卤键共晶中“组装行为-分子排布结构-电荷转移作用-光电性质”之间的关系,表明共晶中的电荷转移作用和其分子排布结构紧密关联,可通过改变分子排布方式来调控电荷转移作用,进而导致截然不同的宏观光电性质。有趣的是,Bpe和F4DIB分子共结晶前后其本征的光谱行为/激发态没有发生改变,这同时被理论计算所证实,因而开拓了一种制备白光材料的新策略。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控制给受体系中的电荷转移作用,以及理性设计和制备功能化共晶材料提供了重要借鉴。⑹设计和制备了Npe-F4DIB和Spe-F4DIB两种卤键共晶,发现Npe和F4DIB共结晶后产生了新的激发态和光谱,而Spe和F4DIB共结晶后仍旧保留了Spe晶体的光谱/激发态(能级)。我们认为,Npe-F4DIB体系的变化是Npe分子构型在共结晶之后扭曲变平所致,而Spe-F4DIB体系的现象让我们推断Spe分子为一种特殊的“分子内发光”材料,其在固态下的发光光谱仅与它分子本身是否被扭曲有关,而与其分子排布结构和分子周遭环境无关。从这个角度上讲,共结晶可以作为认识材料本征性质的一种新手段。进一步研究发现,Npe晶体和Npe-F4DIB共晶都展现双光子吸收性质,而Spe晶体展现二阶光学倍频效应,Spe-F4DIB共晶不具有SHG和TPA等非线性光学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共结晶是一种调节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在教师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大家基本上还是“满堂灌”,硬是 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学生一成不变的等着吃“现成的”。根本无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这样一个新型教学模式,更不用说培养创新型人才了。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
本文主要研究了聚硫聚氨酯脲的结构与性能,并用它来改性聚硫密封胶。 聚硫聚氨酯脲的结构和性能研究:以液态聚硫橡胶、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扩链剂(E300)为原料合成了
近年来,甲烷、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两种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而且反应产物-合成气可通过
活时迁看到一个有鸡的地界,蹲在一个墙角,抽着旱烟.假装晒太阳。待鸡一来,先将黄豆带着线抛出去,笔帽留在手中。鸡上来吞进黄豆,等黄豆下肚,一拽线,把线拉直,就劲把铜笔帽往
该文采用沉淀分离—掩蔽剂掩蔽,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钴.利用碱性介质条件下,钴(Ⅱ)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作用,建立了Luminol—HO —Co高灵敏
为获得具有合适力学性能、降解性能、良好的骨传导性能和细胞贴附性能新型骨修复材料,本文选取了降解性可调的聚乙丙交酯(PLGA)以及具有骨传导性和降解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
本文将超声和微波辐射应用于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反应路径,在超声和微波化学条件下相继合成了一系列Ⅴ-Ⅵ族和Ⅳ-Ⅵ族主族金属硫属化合物、Ⅱ-Ⅵ族过渡金属
学位
本工作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化学方法对罗丹明6G进行了还原。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核磁共振光谱对罗丹明6G的两种形态均进行了表征。结合荧光光谱电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