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负荷特性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系统开发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运营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指以周、天、小时为单位的负荷预测,通常预测未来一天24小时的负荷。短期电力负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预测难度较大。因此,在充分利用现有模型的同时,研究新的计及负荷特性的预测模型对提高预测精度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时间序列、灰色预测、加权最小二乘和相似日预测等几种实用的短期负荷预测模型;为更好利用各个基本模型的预测结果,研究了综合最优预测模型,使得最后的预测结果更合理、精度更高。其次,本文对沪西供电分公司辖区的负荷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该地区日负荷的特点,并绘制了相应的负荷变化趋势曲线;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考虑最大负荷的正常日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和专用于节假日短期负荷预测的模型。 在实际的电网运行工作中,调度人员除了关心电网的总负荷以外,往往还需要掌握不同电压等级的负荷情况,以此来判断各电压等级设备的运行情况,同时分层次预测与实测的数据还能为抢修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作业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在系统开发时就充分考虑了电网调度部门的实际需要,并结合当前电力系统的工作现状及运行管理状况和设备拥有等因素,在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之上开发了一套专用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系统。系统除了具备预测区域电网总负荷功能外,还能根据需要对10kV总负荷、35kV总负荷和110kV总负荷分别进行预测,为现场调度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平台。出于对预测精度的要求,系统还着重考虑了气象因素和负荷特性对负荷预测的影响,并通过增加程序中的模块来实现系统的扩展功能。系统试运行的结果表明能够满足电网短期负荷预测的实际需求,预测结果较合理,系统界面友好、人机交互功能强、操作方便,不仅提高了预测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为下阶段的负荷预测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其他文献
变换器是能量传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提高其工作效率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研究双向LLC谐振变换器和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的基础上,分析了交错并联双向LLC谐振变换器在理想工作频率区间内的工作特性和工作原理,得到输入阻抗和电压增益的表达式,为分析变换器的具体工作范围、选取谐振元件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满足从轻载状态到满载状态均能实现零电压开通,提出了ZVS实现条件。提出一种“UIU
学位
该文综合研究了以概率断裂力学(PFM)和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对飞机结构进行概率损伤容限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按照实际工程要求,该文详细论述了概率损伤容
铁电材料和铁电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人们对其物理和力学特性的重视,这些特性主要包括介电特性、压电特性、断裂韧性等.为了便于理解该文的工作,在该文的第一章,研究人员
从一名高校兼课辅导员的角色出发,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以对比和分析传统教师职能解读和国家相关文件辅导员职能解读为切入点,阐述兼课辅导员的内涵.通过对兼课辅导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通过与师生座谈、召开教育大会、做报告等形式就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根据立德树人重要讲话内容,结合新时代的具
本文针对车辆相撞事故在道路交叉点处出现频率很高这一现状,以交叉点支援作为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方案并加以实现,得到了较好的成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WinCE嵌
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分布式发电技术(Distributte Generation,简称DG)越来越受学术界的关注,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点,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推广。与此同时,DG不限制的并入大电网将对调控运行产生非常大的冲击,考虑到并网时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为了分布式电源能够为系统和用户带来最大的利益,因此人们提出并持续完善了微网(Microgrid)的理论。在微网系统中,用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新能源,世界各国开始逐渐关注它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光伏发电并网是利用太阳能的有效方式之一,因受太阳辐照强度、大气温度、云量、风速等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太阳能发电功率是不连续而且不稳定的,所以随着光伏发电并网规模的不断壮大,其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不利影响也愈来愈明显。从而对光伏系统发电功率进行有效预测,有利于减少光伏发电的时变性对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并为电力调度部
结构的非平稳随机响应是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现有的计算非平稳随机响应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很完善.该文以大型工程结构的抗震问题为背景,发展和完善了线性时不变系统非
波导缝隙阵由于其口面分布易于控制,功率容量高,易于共形等优点,使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无线通信领域。然而现代无线通信对雷达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电子战中对天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