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aka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草动物改变了世界上许多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但是它们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影响的大小和方向在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家畜放牧是草原上最密集的土地利用活动,是影响草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过度利用草原的生产功能,忽略其生态功能,造成我国草地退化日益严重、草原的功能不断下降。因此,如何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和提升草原生产力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天然牧场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如过度放牧)造成高原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产力下降。虽然制定了若干新的管理战略,以应对由此造成的牧场状况变化,但是关于这些管理原则背后的生态学机理缺少控制实验的论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对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因此,本研究利用课题组于2019年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海北站建立的大型放牧实验平台,研究不同牦牛放牧强度下(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变化,并结合模拟牦牛中度放牧实验解析采食、践踏和粪尿返还以及它们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试图解释放牧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影响的潜在作用机制。经过连续3年的牦牛放牧实验,我们得到如下结果:(1)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显著高于对照和重度放牧,这一发现与“中度干扰假说”所预测一致。而植物群落β多样性则表现为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显著低于对照和重度放牧,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增加,同时群落间物种扩散能力增强所致。此外,重度放牧显著改变了植物群落组成。因此,在我们的研究区域适度(轻、中度)放牧利用将有利于维持更高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发现可为放牧背景下在该区域制定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支撑。(2)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功能群来看,禾本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但是莎草科和豆科地上生物量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主要是因为莎草科植物耐牧性强,豆科植物(如棘豆和披针叶黄华)在生长季具有毒性,并未被牦牛采食。因此,未来在该区域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时适当引入莎草科和豆科植物将有助于人工草地的持续利用。(3)在实验的第三年,我们研究了植物群落的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发现在轻度和中度放牧处理植物群落地上部分表现为超补偿,但是地下部分则表现为欠补偿,在重度放牧处理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表现为等量补偿。然而,地上和地下总的净初级生产力表现为等量补偿。表明,放牧引起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的生长可能是以牺牲地下部分为代价。长此以往,放牧可能导致该区域的碳流失。(4)基于根系长度评估根系动态对放牧的响应,我们发现根系现存量、生产量、死亡量在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但根系周转率在各放牧强度下均无显著差异。同时,我们发现轻度和重度放牧改变了植物群落根系的垂直分布,植物根系向浅层转移。这主要是因为放牧改变了植物群落组成,导致深根系物种减少,而浅根系物种增加。因此,放牧导致植物根系向浅层土壤转移可能会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5)模拟中度放牧结果发现,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2年的模拟期内并无显著变化,但是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模拟的第二年表现为采食显著增加地上初级生产力。表明,放牧作用于植物多样性很可能是依赖于放牧历史,同时采食是控制地上部分生长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适度放牧(轻度和中度放牧)对维持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可能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新的见解。此外,本研究仅仅是3年的研究结果,对于放牧的长期效应预测相对较弱。因此,未来仍需要持续观测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在放牧处理下的长期变化,从而为高寒草地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形成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高原内部及周边地区构造地貌特征、记录着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规律,而且对亚洲气候生态环境以及全球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在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众多研究中关于青藏高原隆升时间、过程、幅度和机制等核心问题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要解决这些核心科学问题,就需要对青藏高原关键地区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获取大量证据来检验前人观点或提出
学位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是我国北方草原优势草种,也是重要的烈性毒草之一,但从系统的视角分析,其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研究者们已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如何将其高效的用于病虫害防治,并揭示相应的作用机理,这对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一种重要的刺吸式口器模式昆虫,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对其科学防治意义深远,利用植
学位
在黄土旱塬区,利用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收获后的夏闲期种植一年生饲草作物,是提高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该地区降水量年际间与年内分布不均衡,导致饲草-冬小麦系统生产力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探究不同降水情景下饲草-冬小麦轮作系统的生产力变化特征,对优化区域内种植结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于2016-2020年在兰州大学甘肃庆阳草
学位
大气气溶胶通过气溶胶-辐射以及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吸收性气溶胶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对边界层过程、天气和气候造成复杂且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由于观测和模拟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气溶胶辐射效应的评估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吸收性气溶胶的关键作用难以量化,制约了大气数值模式的模拟能力。吸收性气溶胶及其垂直分布在准确量化
学位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极端强降水也越来越多,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数值模式是研究极端降水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对极端强降水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因此,准确模拟极端强降水已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可为厘清极端强降水形成机理和准确预报极端
学位
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农林牧等生物质废弃物处置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水平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制约“双碳”目标实现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突出问题。将生物质废弃物炭化成生物炭应用于荒漠土地治理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多赢策略,符合低碳、绿色、高效、循环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理念,然而生物炭能否提升荒漠土壤质量同时降低土壤碳排放等问题亟需解决。为此,本文以荒
学位
节肢动物是现生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几乎占据了所有生态位,其最早化石记录可追溯至寒武纪初期。动物的行为在演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环境和外界生存压力发生改变时,行为具有诱导动物产生形态变化的可能性。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保存了大量小型节肢动物,部分标本中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其部分行为习性。本文通过对缅甸琥珀中节肢动物的系统学和行为学进行研究,同时将地质历史时期发现的行为精确归属于现生行为生物学
学位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扩展机制等系列科学问题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由于青藏高原面积广阔、内部构造活动存在差异,目前对于高原隆升的时间、过程以及机制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因此,就需要在青藏高原关键区域通过各种研究手段获得更多的构造隆升时空演化证据去检验已有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认识。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了系列造山带与盆地组合的典型盆山构造地貌格局,其中祁连山(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界)是加里东期造山带
学位
行星反照率作为地气系统的一个重要参量,其大小及长期变化,在控制全球和区域能源收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行星反照率的变化受控于大气和下垫面特性的变化,这些参数的综合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行星反照率的模拟和预测变得十分复杂。其中,云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和行星反照率的关键分量,其特性(即云量和云反照率)对行星反照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模拟的最不确定性源。因此,研究行
学位
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简称乌山阻高)异常活动往往会引发东亚地区发生寒潮天气。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东亚地区寒潮天气却频繁发生,这肯定和乌山阻高的特征及机制发生变化有关。从大气波动的角度,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乌山阻高的变化特征,深入认识冬季乌山阻高演变机制,对改进东亚极寒天气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1979~202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能源部(National Centre fr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