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冻蛋白基因ld4提高鱼类抗寒性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jum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极洲的沿海水域,海洋鱼类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经历了接近海水冰点(-1.86°C)的环境温度,并且在南半球夏季只有罕见的变暖期。这些零度以下水域的进化导致了一系列适应性,允许生物在这个寒冷,充满冰的环境中生存,这些适应性进化包括抗冻蛋白的产生,热休克反应的缺失,血红蛋白的丢失,和代谢补偿等。目前在鱼类中主要发现了五种类型的抗冻蛋白,即抗冻糖蛋白(AGFP)、Ⅰ型抗冻蛋白(AFPⅠ)、Ⅱ型抗冻蛋白(AFPⅡ)、Ⅲ型抗冻蛋白( AFP Ⅲ)和Ⅳ型抗冻蛋白(AFP Ⅳ)。尽管AFP类型在其主要序列和三维结构方面根本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即允许它们结合到冰上并降低溶液的凝固点。断线真狼绵鳚(Lycodichthys dearborni),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绵鳚亚目绵鳚科的一种,分布于南大洋罗斯海海域,属于底栖性鱼类,能够合成Ⅲ型抗冻蛋白( AFP Ⅲ)。 AFP Ⅲ三维结构是球状的,没有氨基酸组成上的偏向性。先前我们实验室从断线真狼绵鳚(Lycodichthys dearborni)中鉴定到一种含有12个重复结构域的Ⅲ型抗冻蛋白,并命名为ld12。本实验以ld12为模板克隆得到分别含有一个、两个、三个和四个结构域的抗冻基因ld1、ld2、ld3和ld4。传统意义上来说它们抗冻的功能是一种物理学的吸附和抑制功能,没有细胞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物化学功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抗冻蛋白除了具有抑制冰晶生长的功能外,还具有提高受体动植物耐受低温引起的生化伤害的能力,后者功能不依赖于对冰晶生长的抑制,是一种细胞生理水平的功能。因此,本实验对抗冻蛋白基因ld1、ld2、ld3和ld4在体内和体外同时展开了细胞生理水平上的研究。在体外实验中,构建了能够稳定遗传ld1、ld2、ld3和ld4的ZF4细胞系,并且检测到相应抗冻蛋白能够成功表达。对转基因细胞系进行10°C的低温胁迫后发现,转抗冻蛋白基因的细胞系的细胞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细胞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抗冻蛋白基因能够提高ZF4细胞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在体内实验中,利用显微注射技术构建瞬时表达抗冻蛋白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将转基因斑马鱼胚胎进行12°C的低温胁迫24h后进行发育状态观察和统计。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同对照组相比,转抗冻蛋白基因的胚胎的发育状态相对较好,而且胚胎的发育状态同抗冻蛋白的 AFP Ⅲ功能域的数量呈正相关。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明这些抗冻基因ld1、ld2、ld3和ld4具有在非冰冻温度下保护细胞和生物体抵抗低温伤害的生物学功能,并且在细胞及个体中均能发挥作用,它影响的可能是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同时也发现重复的 AFP Ⅲ结构域越多抗寒性能越强,这也与之前关于抗冻蛋白的抗冻活性与分子量呈正相关的结论一致。为了探究抗冻蛋白的抗寒机制,我们选择抗寒性能最强的ld4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以转ld4的ZF4细胞为实验组,转空载体的ZF4细胞为对照组,分别在10°C的低温下胁迫2d后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探究和挖掘抗冻蛋白LD4的抗寒机制。通过对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通过对两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分析比较,以及将两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实验组主要富集到的通路有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Cellular senescence、Regulation actin cytoskeleton、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和Apelin signaling pathway,同转录组富集到的信号通路差别较大,但是和蛋白组的信号通路相似。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到Rbosome、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Cellular senescence、FoxO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及Spliceosome。蛋白组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到Protein processio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Regulation actincytoskeleton和Necroptosis。由此可以说明,低温胁迫下,细胞最终是通过Protein processio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Cellular senescence、Regulation actincytoskeleton、Apelin signaling pathway、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和Necroptosis来实现应激的,而Rbosome、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Cellular senescence、FoxO signaling pathway及Spliceosome是细胞应激反应中经历的过程。结合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分析结果,对LD4可能的抗寒机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实验的一个突破口是寻找与LD4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及串联质谱技术,成功的探究到LD4的相互作用蛋白为Bip蛋白(也称之为GRP78)。它是内质网的分子伴侣,主要参与内质网应激。结合组学分析,我们推测LD4是通过与Bip蛋白相互作用参与内质网的应激来降低细胞的凋亡,从而提高细胞的存活率的,而这种内质网应激可能是钙离子依赖性的。因此,通过对细胞内钙离子的监测和凋亡水平的检测发现,LD4蛋白能够降低胞质内的钙离子浓度,并且降低细胞的凋亡。但是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发现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在南极鱼类(Dissostichus mawsoni)中的表达非常高(占0.23%),并且将南极鱼CaM基因转入烟草中发现能够明显的提高低温胁迫下烟草的生长状态,同时发现只保留N端的两个Ca2+结合域(CaMm)具有和完整的结构域(CaM)相同的抗寒效果。而CaM作为Ca2+的感受器,通过调控Ca2+信号通路参与低温胁迫反应中。为了探究南极鱼CaM基因在斑马鱼细胞上是否有同样的功能,以及将CaM和ld4共表达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斑马鱼细胞对低温的耐受力,因此利用ZF4细胞构建转基因细胞系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短期胁迫中南极鱼的CaM和CaMm基因均能够提高ZF4细胞抵抗寒冷胁迫的能力,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南极鱼的CaM和CaMm基因不能持续性的发挥功能。但是,将ld4分别同CaM和CaMm共同转染至ZF4细胞中,发现细胞的耐寒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ld4和CaMm共转染的细胞表现出更强的耐寒性能。以上结果说明,南极鱼的CaM和CaMm基因能够提高ZF4细胞的耐寒性能,而且ld4能够使耐寒性能进一步加强,这可能是LD4和CaM共同调控Ca2+信号通路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Ca2+信号通路在LD4抗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我们首次探究并证实了LD4抗冻蛋白的一种新功能-抗寒功能,并且这种功能与分子量呈正相关,即抗寒活性LD4>LD3>LD2>LD1。抗冻蛋白的这种抗寒功能不同与生物物理的吸附抑制功能,而是细胞生理上的功能。这种功能可能是通过钙离子依赖性的内质网应激实现的,最终降低低温胁迫下细胞的凋亡水平。
其他文献
鲐鱼(Scomber japonicus)广泛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以及中国东黄海海域,其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目前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重要的捕捞对象。鲐鱼是一种季节性洄游的鱼类,作业渔场的分布与其洄游路线密切关联。作为一种生命周期较短的中上层经济鱼种,鲐鱼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受到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其栖息地和资源量年际变化显著。因此,构建精确的鲐鱼栖息地模型,探索鲐鱼资源响应气
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是生活于滩涂湿地的半咸水两栖性生物是一种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贝类[1,2]。其生活分布区域常见淡水与海水交汇处的高潮带,其温度适应能力十分强、分布范围广阔、野生资源量非常丰富,江苏盐城,上海崇明、浙江温州、福建福安等地一直以来均有销售,被认为是有助治料风湿病、哮喘病,产后大补身体的很有特色的水产品。从形态角度观察瘤背石磺并未进化出完整的心血管系
鳙(Hypophthamichthys nobilis)是我国江、河、湖、库等大水面水体中特有的半洄游性鱼类,为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是我国传统淡水养殖对象,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本研究收集了9个鳙群体,分别来自包括4个国家级原种场鳙群体(湖北石首、湖南长沙、江西瑞昌和江苏邗江)、2个省级良种场亲本群体(江苏漕湖和广西玉林)和3个长江江段捕捞群体(镇江、张家港和常熟),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群体遗传学、
渔业资源调查是开发和保护渔业生物资源的基础,是掌握渔业资源动态的前提,对渔业资源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关抽样调查设计优化的研究仅有潮间带底栖生物断面抽样调查比较、长江口鱼类群落定点抽样调查设计的评价,仍缺乏不同抽样调查设计在不同渔业资源生物类群抽样调查上的比较研究,长江口渔业资源科学调查体系仍待完善。所以,有必要从抽样调查设计优化方面开展
肌肉抑制素基因(MSTN)是脊椎动物中典型的骨骼肌生长发育负向调控因子,其有关核苷酸突变会产生具有较高生产应用价值的“双肌”动物。因而,该基因自发现以来一直都是肉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明星基因。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甲壳动物,其蜕壳和生长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MSTN基因(Es-MSTN)的一个同义突变位点的等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iaevi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随着生产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高密度养殖、营养不充分和水质问题导致了细菌性疾病频繁频发,严重限制了半滑舌鳎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本论文利用哈维氏弧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数据、弧菌病自然发病数据和幼鱼期养殖成活率数据,对其存活(抗病)性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2014年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存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在北太平洋生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已被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NPFC)纳入管理范畴。柔鱼资源量年间波动比较剧烈,在其不同生活史阶段,都受到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柔鱼是一年生的种类,全球气候变化和局部海洋环境变动对柔鱼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影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作为一种市场价值较高的海水鱼,是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养殖普及率较高的经济种。驯化近20年来,养殖规模呈稳定扩大的趋势。同时,半滑舌鳎是比目鱼类中,性别二态性程度最高的物种之一,雌鱼相对于雄鱼具有绝对的生长优势。事实上,由于雄鱼的市场价值极低,生产中,往往只会选择性保留少部分雄鱼作为种鱼进行繁殖,其余会尽早的淘汰。因而,培育全雌或者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资源量巨大、渔获产量非常可观。该种类具有生长速率快、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的特点。鸢乌贼在中上层水域的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在海洋食物网中具有重要生态地位,既是浮游动物、灯笼鱼科种类等众多有机生物的捕食者,同时也是多种海洋捕食者的食物,诸如鱿鱼、鱼类、鲨鱼、鲸鱼和海鸟等。同时,由于资源丰度较高,鸢乌贼正逐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具有高速和深水游动能力,独特的生理构造让其能下游到深层冷水区域,呈现明显的昼夜垂直游动习性。黄鳍金枪鱼栖息水层对渔船捕捞作业有影响。在黄鳍金枪鱼适宜栖息垂直空间被压缩区域,鱼群分布相对密集,有利于表层渔船捕捞,渔获率则高;反之渔获率则低。延绳钓主要捕获深水金枪鱼,其捕捞效率还与投钩深度是否与金枪鱼索饵活动水层是否吻合有关。在延绳钓投钩深度和金枪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