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49次 | 上传用户:jie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ch.)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固沙植物,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年来,随着甘草野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人工种植甘草研究逐渐成为甘草研究的热点。乌拉尔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研究无论对野生甘草资源的保护利用,还是对优质人工甘草的栽培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现有文献资料为基础,采用野外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野生地理种群(种源亲代)和种源试验(子代)双重角度,从形态特征、DNA多态性、生长性状、生理生态特性、药材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多个层面,对乌拉尔甘草的地理变异及其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种源区划,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了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 对乌拉尔甘草野生种群地理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地上部分形态特征、荚果和种子形态特征还是甘草酸含量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对不同种群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种群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内个体间的变异,并且,在三个地区中以新疆地区种群的遗传变异最为丰富,西北地区种群次之,东北地区种群遗传变异最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群的地理变异与种群长期适应分布区气候条件有关,此外,甘草酸含量的地理变异除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外,还与土壤矿质元素密切相关。 对乌拉尔甘草种源地理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生长特性、生物量、甘草酸含量还是生理生态特性均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遗传力及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与甘草药材产量直接相关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甘草酸含量均受中等以上遗传控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632和0.7751,具有很好的遗传改良潜力。但地下部分生物量与甘草酸含量在遗传上呈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种源地理变异与种源长期适应原产地气候条件有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生长性状和生物量的地理变异源于种源光能转化效率的地理变异,甘草酸含量的地理变异源于种源新陈代谢强度的地理变异。 根据种源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野生地理种群形态特征聚类结果、RAPD聚类结果、种源聚类结果和种源点气候聚类结果,将调查的全部36个种源划分了3个种源区9个种源亚区。3个种源区分别为新疆种源区、西部种源区和东部种源区,种源亚区包括新疆种源区的额尔齐斯河亚区、准格尔盆地亚区和天山亚区,西部种源区的河西走廊亚区、黄土高原亚区、毛乌素沙地亚区和库布齐沙漠亚区,以及东部种源区的科尔沁沙地亚区和东北平原亚区共计9个亚区。 根据社会对甘草的需求,分别以甘草酸含量、最终甘草酸产量和综合指标,对3个试验点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以西部种源区的毛乌素沙地种源亚区和库布齐沙漠亚区的种源表现较为优良,东部种源区的部分种源表现次之,而以新疆种源区的种源表现较差。但对于各种源的遗传稳定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中国茶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我国是种茶、制茶、饮茶历史的茶叶发源国,我国的茶叶资源丰富,每类茶中又可细分为多种,我国整个茶叶生产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茶文化积淀了千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建立、发展和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对现有的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内力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了其优缺点,并指出设计支护结构的关键问题
介绍了新开发的用于管道全位置焊接的等离子弧焊接设备.该设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作稳定、操作简单方便及利于现场使用等优点,可适用于钛、镍及其合金、不锈钢等材质的管道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其管理状态、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态势。该文通过分析国内外HRBP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现状、某三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况,探析三
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竞争视角,结合我国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的体制,考察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竞争的策略选择行为及对雾霾污染的作用。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唐玄宗在安史叛军的威胁之下,仓皇离开长安前往蜀郡。途中太子李亨分兵北上,并在灵武自立为皇帝;同时,玄宗也以皇帝的身份发布命令,任命永王为四道节度
鼠尾藻和海黍子是青岛沿海常见的两种马尾藻属褐藻,其生物量大,易于采集,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开发潜力巨大。 本文采用鼠尾藻和海黍子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两种海藻中
《黄帝内经》是一部"道器并重"之书,其后中医的发展受封建统治制度和汉朝统治者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从汉至清走上了一条"重道轻器"为主之路,表现出"重功能轻结
直拍快攻打法,作为我国的传统打法,在我国乒乓球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推动中国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欧洲弧圈球技术将速度与旋转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