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延伸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27028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它通过记者对侵犯公众利益的集团或个人进行的相对独立的调查,最终以电视声画形式向公众揭露出事实真相。调查性报道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整个西方国家,并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它在中国一诞生,就显示出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迅速成为电子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本文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探索和研究,力求更加科学地界定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准确梳理它的历史脉络,并通过国内与国外、国内之间的对比研究,探讨中国式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式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典型栏目《新闻调查》作个案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绪论,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梳理学界在此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提出本人研究的创新性,并对研究方法作了介绍。第二部分引入国内外对调查性报道概念的界定,分析各种界定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定义。通过与纪录片的比较,得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一般特征,以及常见的模式。第三部分回顾电视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归纳出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国内外此类节目的代表《60分钟》与《新闻调查》作了比较,发现他们在题材、节目形式、主持、语言、审批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同时,从国内对比角度,分析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现状,提出中国式调查性报道具有非揭露性题材主流化、区域类型化、舆论监督常态化的特色。同时,也提出在此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部分作为个案研究,从叙事学的角度剖析《新闻调查》,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等方面,总结《新闻调查》的特色,从中归纳其叙事策略。接着,又从叙事语言和主持风格的角度,分析《新闻调查》成为中国式电视调查性报道典范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所建立的描述切削过程动态稳定性的一个非线性理论模型,研究了机床主轴转速、进给量、切削宽度以及刀具前角和后角对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用计算机数字仿真分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育频繁的国家,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而我国的三峡库区、天山山区、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周边地区等是危岩的集中分布的地区。2004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致使土地及住宅价格飞涨。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层改造,是“向空中要住房,向旧房要面积”的良策,是解决现阶段住房问题经济有效的途径。
<正>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写作手法很独特,人物形象也被塑造的极富个性。因此自其问世以来,就吸引了许多评论家的关注。本文从拉康早期的镜像理论分析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空气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环保任务的主要焦点。BP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的一种,已经在大部分领域被广泛使用。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好的了解空气质量情况,本文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数字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以
民族的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创新.随着质检事业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思路新举措,"抽检分离"这项举措便是多年来检验工作经验的积累,来源于
期刊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度,对于研究刑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自首的认定一直是自首制度里的难点,重点。尤其是自首认定中的特殊问题,也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讨论的热
<正>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十分重视运动员保障工作,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涵盖运动员入队、在训、停训、职业转换过渡期、退役等各个环节的运动员保障相关政策。为了做好
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于是,创新管理也成为最受管理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创新作为伴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