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婚姻稳定性对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少子化现象同期也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增长不断放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令人担忧。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估计,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仅1062万,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至1.3。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女性平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显著增加,与男性平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部分省份甚至呈现反超的现象,并且婚姻稳定性同期不断下降,离婚率节节攀升。由于婚育问题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联动作用,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和婚姻稳定性的下降与持续走低的出生人口之间存在相关的因果效应。聚焦于作为生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的女性,基于近年来女性相关个人特征的显著变化,结合部分既有研究以及生育理论推演,本文选取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升,即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和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对其生育行为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探索其中的因果效应以及影响机制。通过梳理相关既有文献,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直观地表现为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不可避免地推迟了女性初婚初育年龄,同时改善了女性的就业环境,提高了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并使得女性的婚育需求降低,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女性终生生育数量的减少。而婚姻关系的存续作为生育行为的基础前提,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引致女性育龄期间生育行为的中断,婚姻关系的破裂导致女性婚内不安全感的整体提升,而子女作为不可分割的共同财产,女性的生育决策也不得不变得更加审慎,以避免由子女成本构成的婚姻成本的进一步提高,这也是造成女性生育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由此本文分别提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和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减少了女性生育意愿,降低了女性实际生育水平,并导致二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的研究假说,而后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因果效应的检验和影响机制的探讨。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女性样本按照家庭收入水平、代际、城乡和就业单位所有制的差异进行分类,将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和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分别对生育行为的因果效应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分析,并且将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与婚姻稳定性进行相互异质性检验,更加具体详细地阐述了这一影响在不同分类下存在的差异性。根据既有研究和相关理论推演,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其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的因果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家庭内部女性与配偶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水平的提高均显著地通过家庭增加子女人力资本投资,个体延迟婚育时间,提高未婚率降低了生育意愿,减少了生育数量,并且在这一影响下,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和经验事实分析,本文引入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作为外生冲击,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微观数据,运用断点回归设计(RDD)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因果效应检验,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进行了传导机制的检验,不仅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研究了对生育行为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家庭内部女性与配偶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水平对生育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具体来说,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不断提高,与以往女性在家庭教育投资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相比,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必然会推迟女性初婚初育的时间,个体的生育时间从生理上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同时意味着女性就业状况的极大改善,包括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福利保障等多方面,因此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呈大幅上升,而经济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弱化了婚姻和生育带给女性的“收益”,个体对婚育的需求降低使得相同年龄段的女性未婚率显著提高,这些变化都会引致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水平的同时下降。另外,这些改变隐含的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引起家庭地位的同时提高,女性在生育决策上的自主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并且包括生育、养育、教育、婚嫁等成本在内的抚养成本的增加进一步都恶化了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然而,长久以来的“儿女双全”的子女性别结构偏好仍然占据着一定程度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在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同时减少的情形下,实际生育水平的下降幅度显然超过生育意愿的减少,由此导致二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也是我国目前生育水平的现状仍然存在政策刺激空间的原因。其次,本文分析了婚姻稳定性的变化对女性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的因果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个体婚姻关系的稳定性的不断下降显著地通过降低女性婚内的财产不安全感、强化婚内女性自我价值和自我感受的认识、增强子女作为经济负担使得婚姻成本提高的观念,抑制了女性的生育意愿,减少了其生育数量。类似地,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和经验事实分析,本文引入2011年《新婚姻法》的修订实施作为外生政策冲击,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微观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断点回归设计(RDD)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因果效应检验,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进行了传导机制的检验。具体来说,个体经历婚姻关系的破裂,降低了其对婚姻生活的信心,增强了其在婚内生活的不安全感,特别是《新婚姻法》中对离婚后夫妻双方财产的划分的新规定,使得女性在婚姻财产上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同时,女性天然地对子女这一婚姻资产更加无法割舍,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女性的生育意愿被抑制,生育水平自然下降。以家庭房产的所有权归属为例,由于婚姻稳定性的降低导致女性在婚内不安全感的增加,女性更多地要求将房产的所有权归于个人名下或者与配偶共有,提高个人在婚内的财产安全保障力度。另外,客观地说,近年来整体社会的离婚率不断攀升,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与从前相比呈大幅下降,这一现象给未婚的女性和在婚的女性均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冲击,使其进入婚姻的决策和婚内的生育决策会变得越来越谨慎;在婚姻关系内经历了离婚的女性个体由于育龄期间婚姻关系的中断会导致生育的中断,并影响其后来的生育决策,这些变化都会使得女性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不断减少。再次,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将样本按照家庭收入水平、出生年份所属的代际、居住地所在地区的城乡属性、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进行分类,分别分析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和婚姻稳定性的变化对其生育行为的影响的异质性,并且将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婚姻稳定性进行相互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与配偶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水平的提高以及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之间、代际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单位所有制之间均存在统计上的差异性。具体来说,由于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差异,女性出生年份所属的代际不同,居住地所属城乡地区的差异,就职单位所有制性质的不同,个体抵御不确定性的经济能力、思想观念、受生育政策执行力度的影响形成的生育惯性等多方面均会存在差异性,导致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和婚姻稳定性的变化对女性生育行为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最终导致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代际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单位所有制性质之间,女性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的抑制程度各不相同,为针对不同人群精准施策提供了研究支撑。最后,针对目前生育率持续走低且难以有效回弹的现状,根据以上实证检验的主要研究结论、传导机制和异质性分析结果,本文就完善和落实女性生育友好型政策,稳定女性对于婚姻的信心,提高对婚育的需求提出了若干配套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和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均有效导致了个体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水平的降低,其中,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通过增加家庭对子女教育支出、延迟个体初婚初育时间、提高未婚率和避孕套的使用率减少了女性个体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其中,男孩生育数量的减少尤为明显,子女性别结构偏好进一步呈现无差异,女性个体婚姻稳定性的下降通过增强婚内财产不安全感、强化自我感受的追求以及恶化子女作为婚内经济负担的思想观念对女性个体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产生了负向作用,同时,在具体的异质性分析中,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分别对低收入家庭、出生于60年代、居住在城市地区和就职于私营类企业的女性个体的生育数量的减少最为明显;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水平的提高分别对低收入家庭、出生于70年代、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女性个体的生育数量的减少最为明显,而就业单位所有制性质的不同没有显示出系统性差异;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对高收入家庭、出生于80年代、居住在农村地区和就职于私营类企业的女性个体的生育数量的减少最为明显。结合全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聚焦作为生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的女性,选取女性个体特征的显著变化作为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因果效应的检验和分析,充实了从女性的角度对生育行为的研究;第二,选取婚内女性与配偶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水平的提高和婚姻稳定性的下降检验二者对女性生育行为的因果效应,补充完善了婚内因素影响生育行为的研究;第三,采用断点回归设计更好地解决了实证检验中的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更加准确有效,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确认了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婚姻稳定性影响生育行为的机制,并且通过具体详细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因果效应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为刺激生育水平的回升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已基本实现制造业开放,在此基础上,扩大服务业开放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开放的关键。在“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下,扩大服务业开放,合理利用国外服务资源,既是适应于中国当下快速提高的“经济服务化”水平,也有利于改善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搭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纽带,推动国内和国际双循环共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绝对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学位
中国在新千年后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石油需求也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石油进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国内油气资源禀赋不足,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对我国石油需求的贡献有限,我国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中提出,应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国际原油市场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贸易
学位
近年来,国际经济关系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需求,各类对外开放平台承担了制度创新与区域开放布局等功能。当前阶段,广受关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的重要平台,着眼于新时代的开放布局、开放方式、开放重点,突破以往只关注产品市场货物贸易的便利措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经济特区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学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创新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投入和专利产出数量居于世界前列,从科研投入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278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位于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在13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催生了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居民家庭的消费渠道和商品及服务选择。本论文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系统性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既丰富了互联网使用影响居民家庭消费的研究成果,也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在扩大消费需求、缩小消费差距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证据支持。首先,基于对文献的梳理,本论文总结了互联网对居
学位
自1995年我国颁布第一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制度型开放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国外资自由化进程已经从部分领域的开放步入了“薄目录”、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基础且关键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毋庸置疑,外资政策的开放直接并间接地作用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然而,就目前而言,基于外
学位
管理层风险感知是管理层对企业面临风险的判断与评估。近年来,全球风险事件频发,涵盖了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冲突、经济危机、极端天气和公共卫生威胁等各个方面。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些典型化事实突破了人们对零风险社会的认知,提升了风险感知程度。据全球风险感知调查(2022)结果显示,仅有16%的受访者对世界前景持有乐观态度,而大多数受访者感知到未来风险
学位
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作为重大战略任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防范金融风险是重中之重。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风险相伴,但是居民家庭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在专业能力、对风险的理解以及风险承担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现有对家庭股票风险投资的研究中,更多考虑家庭的人口学特征、经济特征以及心理特征,而忽视了居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升,近年来我国呈现出消费升级的态势。这不仅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带来的消费动力的释放,也与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的转变密切相关。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消费行为除了满足功能性使用需求外,还衍生出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自2015年开始,我国的居民的消费支出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下降。不仅如此,2020年受疫情及国际经济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经济、产业、人口向沿海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布局的普遍规律。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已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其影响机理及复杂性不断演进和深化。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研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湾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三大主要湾区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渤海是我国唯一半闭型内海,近20年来海洋环境污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