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中的“人的使命”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使命”问题是德国启蒙运动后期广为讨论的话题,这些讨论对当时各派哲学思想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启蒙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康德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受到这场讨论的影响。康德对“人的使命”问题的论述相对分散,长期以来不为学界重视。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康德文本中“人的使命”问题的论述,分析康德“人的使命”观念,并试图在康德哲学思想框架内,阐释“人的使命”的形成及其意义。
  本文首先将回顾康德时代“人的使命”问题产生背景和哲学史中这一问题的演变。接着将对康德涉及“人的使命”的文本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将通过对康德哲学目的论系统和理性的兴趣的讨论,论证康德三大批判的落脚点在于认识和实现“人的使命”;通过对康德历史哲学的讨论,论证康德哲学特别是历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认识和实现“人的使命”。
  第一章介绍了“人的使命”问题的历史语境。新教神学家斯伯丁的《论人的使命》引发了德国思想界讨论的热潮,门德尔松和阿伯特的争论则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这些对康德相关思想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一问题也有着哲学史上的渊源,对人存在的根本目的的讨论本身就是哲学的中心问题。本章将从哲学史角度,由近及远,对这一问题的源流进行考察。
  第二章按照康德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对康德哲学中涉及到“人的使命”问题的相关文本进行梳理,并对康德文本中“人的使命”概念的多层次含义进行划分。鉴于德语中“使命”(Bestimmung)一词的二重含义,本章首先将讨论这个词的含义界定和翻译。然后按照前批判和批判时期划分相关的文本。康德讨论的“人的使命”主要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人的使命,即人的道德化。康德在一些文本中也鉴于人的自然属性,对“人的使命”进行多重划分,但是道德层面的“使命”仍然是根本。
  第三章阐释“人的使命”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人的使命”在康德哲学中不是偶然出现的概念,与他的思想主体密切相关。本章通过对康德批判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分析,力图表明:人的理性的内在动力试图超越理性的有限性,达到其终极目的,这种道德性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使命”;人借助目的论的系统认识自身的“使命”。但这种道德化的“人的使命”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于是,康德又设想了一种现世可以期待的“人的使命”,即在国内实行完美的宪法,在国际间结成公民联盟。
  在结论部分简要阐述了康德的后来者——费希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人的使命”的观念,他们对“人的使命”的观念都有所发展。认识并实现“人的使命”,或许是德国启蒙哲学和观念论哲学体系的宏大主题和内在目的。
其他文献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众多,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是当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学建立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奥康纳从马克思的“理论空场”和生态问题来建构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奥康纳以协作为切入点,从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维度对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进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根本,马克思把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其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批判和重构的过程。他批判了康德“在天空中翱翔的自由”,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批判其把“现实的人看的无限渺小”的自由,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痕迹进行了清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自由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兹,从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由此制度导致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而提出了后工业乌托邦思想。高兹的后工业乌托邦思想形成有其特有的理论渊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以及近代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启蒙辩证法对其影响很深。九十年代,高兹的后工业乌托邦思想渐趋成熟,提出后工业乌托邦思想的过程当中,高兹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理
学位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和全球的女性主义一样,生态女性主义努力展示各种人类压迫之间的联系,但它同时也集中思考人类控制非人类世界或自然的企图。生态女性主义的宗旨在于揭示在人类思想领域和社会结构中,统治妇女与统治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反对各种形式的统治和压迫,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卡洛琳·麦茜特作为最早加
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出自然语言的语义,分段式语篇表示理论segmented discourse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SDRT)提出了自己的方式。而目前SDRT所处理的都是西方国家的语言问题,在汉语方面还是空白。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修辞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在汉语中会出现和SDRT现有修辞所不同的修辞现象。  本文查询了现存的中英文修辞关系,通过对比,发现存在一些汉语修辞找不到对应的
学位
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进路,将湛甘泉置身于儒学大传统的整体背景之中,在鸟瞰甘泉思想全貌、体贴其精神旨趣的基础上,以基本问题和重要话头为线索,对其思想演进、主旨的展开作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并结合他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其围绕这些问题与同道之间的交流与辩难,揭示其哲学思想的意涵和特点,进而立体地豁显其哲学思想在这一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湛甘泉的思想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条重要的时
学位
本文通过分析《宗镜录》里的“真心”,试图把握从早期佛教到《宗镜录》时期为止,真心演变为禅宗核心内容的脉络与过程。同时,又以《宗镜录》为理论根据,显示真心的观念在禅宗的意义和价值。“真心”的观念,无论在禅宗里,还是其它宗派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真心可以视为禅宗思想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禅宗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真心思想历程从原始佛教的心识不同为内涵起点而发展,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产生了许多名称概念
学位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随着行政国家的出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就能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反之,则会损害公共利益。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对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进行选择的权力。行政主体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执行主体,其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不是完全的中立者,而是具有一定价
孝道伦理是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宗法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用以调整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关系的一整套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孝道伦理包括孝的观念、孝的行为以及关于孝的理论、制度、人文习俗和文化成果等方面的内容。传统孝道伦理历经先秦、汉魏晋隋唐、宋明各朝代的演变,走过了产生、形成、成熟、逐步完善到变异的渐进过程。由于传统农耕经济生产方式、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森严的父权制度的存在,加之统治阶级的力推,以
学位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基础问题,对于其他很多的哲学理论和思潮有重大的影响。对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许多关于科学方法论、科学客观性及科学合理性的常识理解而言,理论与观察的严格二分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汉森和库恩对这样的一种二分法提出了严厉的挑战,这个学说主张所有的观察都免不了渗透理论,因此如果观察者有不同的理论,就有可能把相同的经验刺激看成完全不同的映像。哈金等新实验主义者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