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典型生境中有孔虫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孔虫是一种古老的原生动物,体外覆盖着钙质、胶结质或有机质外壳。在早期寒武纪便已出现,发展至今种类繁多。有孔虫分布极为广泛,能够生活在不同的海洋生境甚至淡水环境里,按照生活方式可分为浮游和底栖两大类,绝大多数属于底栖有孔虫,浮游有孔虫仅大约50种。传统上,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壳体的形态特征来对有孔虫进行分类。分子技术的应用使有孔虫研究从形态特征观察深入到遗传序列分析,也加深了对有孔虫分类演化、系统发育、生态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有孔虫是研究古海洋学最重要的生物指标,探究现代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进化关系对生物地层学、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以西太平洋为目标海区,以有孔虫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年热带西太平洋共享航次、2017年西北太平洋航次和2017年三沙永乐龙洞科学考察航次的浮游拖网样本和沉积物样本,应用第一代测序技术和第二代测序技术(即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形态学观察,分析了西太平洋海区多种典型生境(深海平原、海洋蓝洞、半封闭海湾)中浮游有孔虫的基因型多样性、进化关系及底栖有孔虫的分子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以期检验有孔虫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是否普遍存在以及有孔虫的多样性和群落特征在分子水平上是否存在地理差异,并尝试找出有孔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具体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部分:1.利用第一代测序技术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基因型多样性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常见种类,也是古海洋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材料。本实验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利用浮游生物垂直拖网收集了目标站位0-200米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识别、挑选出单个活体G.ruber(白色)个体。利用脱氧胆酸钠(DOC)裂解液提取G.ruber(白色)个体的DNA,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有孔虫特异性引物扩增有孔虫核糖体小亚基DNA(SSU rDNA)片段,应用第一代测序技术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将获得的目的片段与NCBI数据库中的G.ruber遗传序列一起进行分析,研究了 G.ruber基因型的多样性,并比较了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差异。基于SSU rDN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G.ruber(白色)有Ⅰ型和Ⅱ型两种基因型,它们与G.ruber(粉色)、Globigeinoides conglobatus共同构成四条平行进化系。Ⅰ型和Ⅱ型G.ruber(白色)个体的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存在明显差异:Ⅰ型G.ruber(白色)个体的三个房室是显著的球状,口孔大而高拱,主要生活在30m以浅的水体中;Ⅱ型G.ruber(白色)个体的三个房室是扁平的球状,口孔小而低矮,主要生活在30 m以下的水体中。此外,两种基因型个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Mg/Ca比及SSU rDNA序列组成也明显不同。本工作证实了浮游有孔虫种内遗传多样性的普遍存在,是国内对浮游有孔虫基因型多样性进行的初次研究,也是为数不多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浮游有孔虫遗传数据资料。2.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西北太平洋深海底栖有孔虫的DNA分子多样性与群落特征深海储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目前世界各国争相开发的战略要地。本工作以底栖有孔虫为研究对象,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即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它在平均水深超5000 m的西北太平洋深海平原的分子多样性和群落特征。我们共获得1536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成功注释到有孔虫的OTUs有1330个,其中721个有孔虫OTUs属于单房室软壳类有孔虫Monothalamiids,说明Monothalamiids是该海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的优势类群。OTU的注释结果显示,仅20.6%的有孔虫OTUs能在数据库中匹配到相似度大于或等于97%的参考序列,这说明西北太平洋深海底栖有孔虫的序列与目前检获到的有孔虫序列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差异性,该海区极可能蕴藏着许多未知的“新物种”甚至新的高级分类阶元。西北太平洋深海底栖有孔虫呈明显的斑块性分布,且站位间有孔虫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我们推测沉降到海底的有机物通量是导致有孔虫斑块性分布的重要因素。根据各个站位的有孔虫群落结构特征,11个样品可分为两组,一组样品采自纬度较高、水深较深的区域;另一组样品采自纬度相对较低、水深相对较浅的区域,说明纬度和水深是影响有孔虫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本工作是国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西北太平洋底栖有孔虫DNA分子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的初次尝试,旨在探索有孔虫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为揭示底栖有孔虫的全球地理分布模式、开发深海资源等工作提供分子生态数据支持。3.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世界最深海洋蓝洞-三沙永乐龙洞中有孔虫的DNA分子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海洋蓝洞是罕见的、珍贵的自然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独特,通常具有陡峭的内壁和孤立的水体,能够在限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相对独立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上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但目前人类对它仍知之甚少。本研究从三沙永乐龙洞洞口至洞底收集了 12个沉积物样品,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了有孔虫在这一特殊生境中的DNA分子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其与西太平洋的另外两种典型生境——黄海胶州湾(半封闭海湾)、西北太平洋(深海平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三沙永乐龙洞中有孔虫的多样性远高于胶州湾和西北太平洋;三种生境中的有孔虫优势类群不同,胶州湾以单房室软壳类群Monothalamiids为主,西北太平洋以Monothalamiids和多房室胶结质类群Textulariida为主,而三沙永乐龙洞以多房室钙质类群Rotaliida为主。三沙永乐龙洞内有孔虫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理化因子对不同有孔虫种类的影响不同,受理化因子的垂直变化影响,有孔虫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洞内无氧区生活着大量有孔虫,某些能够进行反硝化作用的有孔虫种类在无氧区站位的相对丰度甚至高于它们在有氧区站位的相对丰度,特殊的深水无氧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有孔虫群落。本工作证明了底栖有孔虫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在分子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揭示了三沙永乐龙洞内底栖有孔虫的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发现了洞内无氧区的特征属种,证实了底栖有孔虫可以在无氧环境下生存的推断。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LDA主题模型挖掘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信息需求,为医护人员开展有效信息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网络爬虫程序获取网络问答社区妊娠合并糖尿病板块的用户问答数据,采用LDA主题模型对数据进行主题识别,分析信息需求。结果 通过对126 616条数据的LDA主题分析,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信息需求包括8类:母儿危害与检查,母儿自我监护,营养体质量控制与胎儿生长发育,筛查与产检,病友经验分享与情感支
期刊
在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转变,水母作为胶质类浮游动物的重要代表,在全球很多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急剧增多,我国近海水域同样出现水母种群暴发现象。水母暴发的原因及暴发后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国际浮游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近海以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沙海蜇暴发范围最广、致灾最为严重。水母暴发的危害之一就是对海洋食物网产生的重要影响,然而,我国对于这三种水
学位
南黄海海区是东亚大陆陆源物质向西太平洋扩散的重要通道,是研究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源-汇”沉积体系的关键海区。作为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悬浮体在海洋动力环境影响下的输运和沉降对陆架海区的“源-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暖半年和冬半年南黄海海区最典型的水文现象,主导了研究区的环流结构,对悬浮体的物质输运和沉降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陆架海区的悬浮体物质组成及其粒度分布特
学位
期刊
饮食质量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水平有关,3~6岁幼儿正处在身体迅速发展的阶段,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有足够的营养,合理膳食是合理营养的物质基础,是达到合理营养的唯一途径。当前,幼儿园提供的膳食是幼儿摄取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提供可行、营养均衡、科学合理的饮食,是幼儿园膳食管理的重要部分,只有通过严密而有效的科学管理,才能保证幼儿获得充足的营养,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健康发育。本文基于实践,就此展开
期刊
目的 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温泉分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5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清晨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
期刊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肾脏疾病,主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水肿为特性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肾病综合征以激素为一线治疗药物,但是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免疫紊乱、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如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导致终末期肾病。寻找安全有效的肾病综合征治疗药物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低分子量褐藻多糖硫酸酯(Low molecular weight fucoidan LMWF)是以中药材昆
学位
目的 探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与其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活动性UC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活动期组,并按照性别、年龄因素选取120例缓解性UC患者,将其作为缓解期组,同期按照同比例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并统计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白细胞介素-6(
期刊
铜在农药中有着广泛应用,铜杀菌剂经历了无机铜、合成有机铜和天然有机铜三个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效低毒的天然基质铜是未来农药的发展趋势。本实验室以甲壳素/壳聚糖(CS)为基质,合成了一种天然有机铜制剂—壳聚糖烟酰胺席夫碱铜配合物(O-CSLn-Cu),并以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为研究对象,采用串联质谱(TMT)蛋白质组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