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光致节律紊乱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昼夜节律是生物体为了适应地球自转产生的明暗周期变化而进化出的以近似24 h为周期的生命活动现象。现代文明的进步使人类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人工照明,特别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人工光的光强、光谱和光周期与自然光显著不同,容易导致昼夜节律紊乱。长期人工光致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糖脂代谢异常,但其量效规律仍不清楚。本课题开展LED的三个主要光参数(光强、光谱和光周期)对小鼠昼夜节律及糖脂代谢的影响的研究,以期发现人工光致糖脂代谢紊乱的规律,为设计符合人体生物节律的健康照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LED光强和光谱对小鼠昼夜节律的影响:首先,将10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在25μW/cm~2 LED白光(8:00开灯,20:00关灯)照明环境中适应2周。然后根据光谱(380~750 nm白光、629 nm红光、533 nm绿光、471 nm蓝光)及光强(25、50、120μW/cm~2)的不同将小鼠随机分成12组(n=7),同时将光照时间提前6 h(2:00开灯,14:00关灯),然后通过Clock Lab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小鼠跑轮活动2周,并采用Clock Lab软件分析小鼠休息-活动节律的再同步速度、振幅和周期,以评价光参数对小鼠昼夜节律的影响。其中,休息-活动节律再同步速度用于筛选后续研究糖脂代谢的光参数,振幅和周期指标用于初步评价所选光参数对活动节律性的影响。(2)LED光强和光周期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首先,将8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在实验环境中适应2周,然后根据光强(25和50μW/cm~2)、光周期(正常组和时差组)、及饮食结构(低脂和高脂)的不同将小鼠随机分成8组(n=8~12)。正常组采用“每天8:00开灯、20:00关灯”的正常光周期,时差组采用“光照时间每2~3天提前6 h”的异常光周期。光源均为白光LED。实验期间持续监测小鼠体重和饮食量,14周后将异常光周期恢复为正常光周期,继续饲养2周并测定GTT和ITT等糖脂代谢参数。(3)LED光谱对异常光周期下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首先,将4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在实验环境中适应2周,然后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白光时差组、629 nm红光时差组、533 nm绿光时差组和471 nm蓝光时差组。对照组采用正常光周期(每天8:00开灯、20:00关灯)的白光,时差组采用“每周一提前8 h关灯,每周四延迟8 h关灯”的时差光周期。光强均为120μW/cm~2。小鼠均给予高脂饮食。实验期间持续监测小鼠体重和饮食量,13周后将时差光周期恢复为正常光周期,继续饲养2周并测定GTT和ITT等糖脂代谢参数。结果(1)LED光强和光谱对小鼠昼夜节律的影响:(1)光强对小鼠休息-活动节律再同步速度的影响为:白光、红光、绿光下呈现相同趋势,即25<120<50μW/cm~2组;而蓝光下为25<120=50μW/cm~2组。(2)光谱对小鼠休息-活动节律再同步速度的影响为:不同光强下呈现相同趋势,即红光<白光<绿光=蓝光组。(3)25和50μW/cm~2白光对小鼠休息-活动节律的振幅和周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与白光、绿光和蓝光相比,红光会显著降低小鼠休息-活动节律的振幅和缩短小鼠休息-活动节律的周期。(2)LED光强和光周期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1)在低脂饮食下,与正常光周期相比,25μW/cm~2异常光周期对小鼠糖脂代谢无显著影响,而50μW/cm~2异常光周期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增大附睾脂肪细胞、损害糖耐量和增加胰岛素抵抗。(2)在高脂饮食下,与正常光周期相比,25μW/cm~2异常光周期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减小附睾脂肪细胞、减轻胰岛素抵抗;50μW/cm~2异常光周期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增加附睾脂肪重量、增大附睾脂肪细胞、损害糖耐量和增加胰岛素抵抗。(3)LED光谱对异常光周期下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1)白光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其他窄带光谱下,小鼠体重具有“随波长缩短而减轻”的特点。(2)在脂代谢方面,红光会引起小鼠附睾脂肪含量增加、附睾脂肪细胞增大和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绿光会加重脂肪肝;蓝光可预防脂肪肝和肝功能受损。(3)在糖代谢方面,白光会引起小鼠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含量增加;其他窄带光谱下,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和β细胞含量均具有“随波长缩短而降低”的特点。结论(1)小鼠休息-活动节律再同步速度具有“随光强增加,先加速后减慢”和“随波长缩短而加速”的特点。(2)在低脂和高脂饮食条件下,仅高光强水平的异常光周期可损害小鼠糖脂代谢。(3)异常光周期对小鼠糖脂代谢的损害具有“随波长缩短而降低”的特点。
其他文献
全球不同地质载体如黄土、石笋、冰芯、湖泊和深海沉积等,揭示更新世气候呈显著的轨道-亚轨道尺度波动,但变化的周期和幅度却有较大差异,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位于亚洲季风区关键地带的渭河盆地堆积了深厚的新生代河湖相沉积,是研究轨道-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本文以盆地内西安凹陷户县正庄村获取的风尘-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粒度和磁化率分析,结合岩性和测井参数变化,重建了渭河盆地1.8 Ma以来的气
学位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目标检测数据集的出现,目标检测算法在性能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精确标注是一项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的工作,每个不同的应用场景都需要标注特定的数据集,这导致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目标检测算法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数据壁垒,繁重的数据标注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了目标检测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数据标注依赖更小的弱监督目标检测算法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重点研究方
学位
自然及人为产生的物质在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过程中能实现跨越对流层顶传输,影响大气化学性质、破坏大气动力及辐射平衡,可形成全球化污染,并影响全球气候。示踪这些大气垂直运动过程,并揭示其带来的环境效应,不仅是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之一,也是我国制定大气治理政策与建立大气质量改善手段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STE过程的观测方式主要
学位
东亚夏季风(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作为全球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水文和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新世(Holocene)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温暖时期,也是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全新世东亚季风的演变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及机制,而且可为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的季风演化趋势预估提供重要的自然参照。然而,目前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气候演变
学位
吸光性碳气溶胶是大气中主要的颗粒态吸光物质,显著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辐射平衡。近年来,我国西部城市一直遭受着碳气溶胶的污染。本论文以西安大气吸光性碳气溶胶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PM2.5滤膜采样工作,基于二元模型获得黑碳(black carbon,BC)和棕碳(brown carbon,Br C)的吸光系数,探讨其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受体模型解析了碳气溶胶吸光系数的来源
学位
西风-季风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末次盛冰期时(Last Glacial Maximum,LGM),受外部边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北半球西风-季风环流发生了巨大改变,一定程度上调控了冰期旋回演变。然而,目前对LGM时期北半球西风-季风气候响应特征以及不同冰期外强迫的贡献及驱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LGM时期北半球西风-季
学位
化学风化通过消耗大气CO2作为负反馈机制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维持着地球系统长期的气候稳定性与生物宜居性,尤其是构造隆升作用引起的硅酸盐岩风化被认为驱动了百万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在短时间尺度内(万年-百年),碳酸盐岩风化则是非常重要的碳汇过程。由于碳酸盐矿物的快速溶解动力学,碳酸盐岩风化可以对水文过程、土地利用等短期事件快速响应,因此被认为是解释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特别是近百年以来,
学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了二次气溶胶在大气气溶胶污染和灰霾事件中的重要性。二次气溶胶因其来源、生成途径和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在已有的研究中表现出较大的地域性差异。然而,关于高原地区和盆地地区的二次气溶胶的研究依然较少。因此,本论文研究了盆地内二次气溶胶的来源、生成途径、长距离区域传输和大范围减排对二次气溶胶生成的影响,以及高原地区与盆地地区二次气溶胶来源、差异和二次气溶胶的气-粒转化过程。研究具有独特性和创
学位
全球沙尘气溶胶源区分布广泛,多集中在北半球,主要包括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干旱-半干旱地区。源区排放的沙尘气溶胶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效应影响局地甚至全球的气候。虽然以往对特定源区沙尘气溶胶变化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尚缺乏不同源区沙尘气溶胶时空变化特征、成因及其气候效应的系统分析。本研究使用1980-2017年MERRA-2再分析数据集,对比分析了亚非中低纬度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学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正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传统水文过程,导致局部地区更频繁和严重的干旱。水循环过程中输入(如降水、灌溉)和输出(如蒸发、根系吸收和深层排水)的负平衡,会导致土壤干燥化,最终导致土壤剖面中土壤干层的形成。本研究针对因气候变化、植被过度消耗深层土壤水导致土壤水循环失衡形成土壤干层的问题,围绕黄河流域土壤干层形成机制、空间分异与主控因子这一科学问题,应用“传统土钻→自制深剖面取样系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