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青年“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于20世纪70年代末。尘埃落定之后,在历史的记忆中只留下“知青”一词,沉淀了无尽的苍凉与悲壮。“知青”已经成为一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名词,与之相关的“知青文学”也就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篇章。知青文学从6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在文学舞台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60年代的政治激情、70年代的“伤痕”之痛、80年代的“反思”之殇、90年代的“无名”之变,它从未缺席过。在经历了由盛及衰的骤变之后又华丽复归的知青文学,带着种种的猜测和质疑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进程。“知青小说”作为知青文学的重要阵地,承载了一代知青的精神特质与思想气度。90年代以来的知青小说,彰显出在时代碰撞下知青们的激情、血泪、沉思、反叛与救赎。本文以90年代以来的知青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理想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对知青作家作品的研究,梳理“理想主义”的发展脉络,探讨“理想主义”的思想结构,探究“理想主义”的思想表征,分析“理想主义”的流变成因,挖掘“理想主义”的价值所在。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明确了论文选题的原因、选题的时间界定和研究内容界定。90年代文学在文学史中是承上启下的,“90年代”以来的知青小说保留着新时期知青小说中的部分传统,同时还带有着文学场域中的时代特点。本文将“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界定为:“90年代”之后,由知青身份作家和非知青身份作家创作的以知青生活为背景的小说。第二部分: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界定与思想构成。在这一部分中,梳理了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和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思想架构。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可以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中一探究竟,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源自于古典理想主义的美好憧憬,又遵从着现实主义的严谨,这一标准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理想主义”的定义,理想主义在文学中不是乌托邦的幻想,而是对现实的勇敢正视和真实回应。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受政治思想干预,在90年代呈现出失落与复归的趋势。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的理想主义,伫立在传统理想主义和新理想主义中间,构建出独特的“理想主义”理论结构。第三部分: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思想脉络。在这一部分中,梳理了“理想主义”在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的变化脉络,分析了“理想主义”在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的思想表征,以及其流变的时代成因。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的“理想主义”经历了消解、批判、反思多维度的变化历程。在作品中集中体现为乡恋情结下的诗意田园和对英雄情结的高度赞扬。其流变的成因和时代变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理想主义”在90年代知青小说中的流变源于时代变迁后“理想主义”的不合理性,源于知青苦难的不容复制,也源于知青作家们“自恋”与“自怜”的固步自封。第四部分: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价值判断。在这一部分中,从当下出发,探寻去政治化后的“理想主义”的价值意义,从政治意识、道德审视、人性关怀、审美视角四个方面,对理想主义进行当代语境下的价值判断。第五部分:结语。在这一部分梳理全文主要内容,本文从理想主义与文学的关系、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理想主义的概念、内涵和表现形式、80年代文学作品中理想主义与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中理想主义的区别、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思想构成、思想脉络、思想表征、时代成因、价值判断等方面对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流变进行了论证,厘清了理想主义在知青小说中的大致脉络走向,找到了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流变的时代成因,发现了理想主义在文学作品(当然包括知青文学作品)中演变的一般规律,为理想主义在文学作品中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