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抗膀胱癌活性、代谢特征及其构效关系的体外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76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膀胱癌中约为80%为上皮细胞癌,其中70~8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对该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结合术后膀胱原位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常规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DDP),早在1978就被美国FDA批准使用并广泛地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然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甚至是全身系统毒性如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因此,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膀胱癌原位灌注治疗引发的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白藜芦醇(Resvertrol,RV)为富含于葡萄、花生等多种植物中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目前己发现RV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且在治疗剂量下对机体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这些特点对于RV与常规肿瘤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大量研究表明RV本身就具有抗肿瘤活性,还可与吉非汀、顺铂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有效的对抗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RV和顺铂联合应用能否有效拮抗膀胱癌的耐药性?RV自身或代谢为某种活性形式发挥抗癌作用?白藜芦醇发挥抗癌作用的关键活性基团等问题都有待于阐释,进而为合理用药、肿瘤个性化治疗和开发稳定有效的候选药物提供可靠前期基础。
  材料与方法:
  不同浓度的DDP或RV(单独或联合应用)处理人膀胱癌T24和EJ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MTT活性检测、划痕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DDP、RV或两者联合应用的抗肿瘤活性作用、形态学变化、侵袭作用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利用Western blot、RT-PCR、q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进行机制研究和探讨。随后,对天然产物RV单独处理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及高分辨质谱技术(HRMS),定性和定量分析RV在肿瘤细胞中经代谢后的主要代谢产物及各代谢产物在所有化合物中的含量或比例。此外,体外原代培养正常大鼠膀胱的移行上皮细胞,对细胞存活和形态学变化等判定治疗剂量下的RV对正常大鼠移行上皮细胞是否具有毒性作用。最后,同样应用上述实验技术对RV及其衍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各化合物对敏感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代谢形式,并进行RV构效关系的分析。
  结果:
  一、RV在DDP敏感性不同的两种膀胱癌细胞中的活性评估及其机制研究
  膀胱癌T24和EJ细胞对RV和DDP呈现相似的差异敏感性,即在T24细胞中较为敏感而在EJ细胞中相对耐受。RV与DDP联合应用降低了DDP在T24细胞中促进分化,抑制生长和降低侵袭的有效作用浓度,发挥协同增效作用。RV与DDP联合用药拮抗EJ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抑制EJ细胞生长并降低其侵袭作用。RV与DDP联合用药均可通过降低耐药蛋白MRP2的表达,直接损伤细胞DNA,激活ATM/ATR及其下游Chk1/2蛋白磷酸化,导致降低下游DNA修复酶PARP-1、调控抑癌基因p53和p21、促进cleaved化Caspase-3增加,进而发挥抗膀胱癌细胞的活性作用。
  二、RV在人膀胱癌细胞T24、EJ中敏感性差异与其代谢形式的相关性研究
  敏感性差异的T24和EJ细胞代谢RV后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且白藜芦醇单硫酸酯为主要代谢产物形式。RV相关代谢酶SULT1A1的表达在两种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外转化RVS对敏感的T24细胞并无显著的细胞形态影响和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培养基中的酚红是否存在对RV在T24细胞中的抗癌活性及代?谢情况无明显影响。治疗剂量的RV对原代培养的正常大鼠上皮细胞并无明显抑制作用和导致细胞形态变化的毒性作用。
  三、RV衍生物在敏感性人膀胱癌T24细胞中的代谢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
  RV的衍生物中除白藜芦醇苷外,氧化白藜芦醇、乙酰化白藜芦醇均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T24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强弱次序为氧化白黎芦醇>乙酰化白藜芦醇>RV>白藜芦醇苷。上述化合物处理T24细胞后,在细胞上清液、存活以及死亡细胞内检测到的代谢产物均相同。经细胞代谢后,RV、氧化白藜芦醇和乙酰化白藜芦醇仍以原型为主,而乙酰化白藜芦醇主要代谢成RV发挥作用。
  结论:
  一、膀胱癌T24和EJ细胞对RV和DDP呈现相似的差异敏感性,即在T24细胞中较为敏感而在EJ细胞中相对耐受;
  二、RV与DDP联合用药,通过调控MRP2及DNA损伤信号通路对T24细胞可协同增效,而对EJ细胞可逆转耐药;
  三、RV在敏感性差异的T24和EJ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和代谢方式基本相同,其抗膀胱癌的主要活性形式主要为RV自身、而非其代谢产物RVS;
  四、T24、EJ细胞对RV敏感性差异,与其相关代谢酶及其雌激素样作用无关联性;
  五、治疗剂量RV对原代培养的大鼠上皮细胞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六、RV及其衍生物构效关系表明,RV生物活性与其母核上游离酚羟基的数目、位置直接相关,尤其3-OH或4-OH,且保留或保护更多游离酚羟基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其他文献
背景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问题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难题,菌株自身特点、抗生素的应用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其耐药性的产生。抗生素是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病原菌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耐药性。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大肠埃希菌的耐药问题更加严峻,同时动物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也越发严重。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耐药大肠埃希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
黑色素瘤是一种致死性强的皮肤肿瘤。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黑色素瘤的主流方法之一,然而,肿瘤容易复发,且手术导致的大块皮肤缺损很难自愈。因此,研制多功能生物活性材料,既能治疗黑色素瘤,又能快速修复受损皮肤组织非常重要。光热治疗是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来杀死肿瘤细胞,因为具有高效且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含有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离子的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光热性能。值得注意的
学位
几乎所有实体肿瘤都存在乏氧微环境,乏氧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放化疗抗性直接相关,因此肿瘤内氧含量的检测对于肿瘤早期诊断、中期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光学氧传感技术因其具有非侵入性、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等特性,在肿瘤乏氧检测方面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荧光氧气纳米传感器具有较高生物相容性,因而在体内循环时间长,由于其粒径较小,故可以通过高渗透长滞留效应被动富集到肿瘤组织中,而纳米结构易于进行表面
学位
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干燥块茎,又名白芨,“及”和“芨”通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外伤出血、便血、咯血、烫灼伤、手足皲裂、痈疮肿毒、肛裂等疾病,其药用价值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年前。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白及的药理作用广泛,如抗菌、促进伤口愈合、抗肿瘤、抗纤维化作用、抗氧化、载
学位
光谱技术凭借其非接触、无损和在线快速检测的优点,在科研、军事、工业、农业和临床医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本论文主要针对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高铁润滑油特性分析和临床肿瘤组织标记方面进行了研究,研制出了一种便携式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和一种同时彩色和近红外荧光3D成像的仿生多模3D内窥镜系统,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光谱算法,对油品和肿瘤实现了高精度的定量和定性分类,从而为未来
学位
癌症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寻求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光响应型疗法主要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和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它们因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低毒副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二者的治疗机制差异明显,PDT是通过光敏剂在光的参与下生成活性氧(ROS)造成细胞和肿瘤微血管的氧化损伤,而PTT则是利
学位
蜂王浆(Royal Jelly)是由哺育蜂咽下腺与上颚腺分泌的一种特殊乳浆状物质,用于饲喂蜂王及3日龄以内幼虫。蜂王浆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肝肾、抑菌及改善睡眠等生物学功能和药理作用。而关于蜂王浆对乳腺癌的影响,鲜有系统的研究报道。据报道蜂王浆中的特殊物质10-HDA是蜂王浆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成分。本文选用10-HDA含量较高(2.01%)的油菜蜂王浆,研究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
学位
实验一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对TX小鼠肝纤维化及细胞自噬调控研究目的:Wilson病肝纤维化是铜离子在肝脏沉积引起慢性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最终导致肝硬化,甚至引起患者死亡,早期干预是治疗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研究已证实肝豆扶木汤(Gandoufumutang,GDFMT)对Wilson病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本实验以Wilson病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毒乳鼠(Toxic
学位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急骤,发展迅猛。AP若未能及时得到妥善干预,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高达10%~30%。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SAP最常见的一种早期并发症,
目的:筛选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及单体活性成分;构建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初步预测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阐明芹菜素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TGF-β1诱导HSC-LX2细胞活化,建立体外肝纤维化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比较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其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