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泠的离散诗学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泠作为台湾现代诗坛中重要女诗人之一,同时也被大陆学者古继堂冠以“爱国女诗人”的称号,然而无论在台湾诗坛还是大陆诗坛,她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关于林泠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整体风格的抒情特征以及单一诗作的评价赏析上,少有探讨林泠与国族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诗人迁台后产生的疏离感入手,以林泠分别于1982年和2003年出版的两本诗集以及诗人早年散落在各个诗刊且未收录于个人诗集的诗歌为对象,分析诗中意象与诗歌风格转变,探讨其中离散之思以及从中触发的乡愁与身份认同问题。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林泠的人生经历,并对林泠的诗歌发表情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然后指出了林泠的人生轨迹与写作动态相互关联,进而阐释了本文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以林泠的人生经历为依据,引出“离散”主题。第一章主要分析林泠诗歌中“离散”的形成语境。本章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文化背景谈起,受时局与政策等种种严厉的外在条件的影响,当时的东渡者们普遍蒙上了一层无根飘零之感;再由共性到个性,一群人的失落有意无意地投射到林泠身上,林泠因其具备敏感的感知能力与创作天赋,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歌风格;加上台湾地区现代派的崛起与争论,也为林泠诗歌的发表与成名创造了条件。三者起承转合,共同解释了林泠诗歌中“离散”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第二章着重探寻林泠由离散引发的乡思及身份焦虑。离“家”出走是离散发生的起点,本文以诗人的两次迁移为轨迹,在诗中寻找“故乡”与“他乡”的存在及转变,证明大陆与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中国”的事实,以示林泠的爱国情怀以及乡思之苦;同时解析诗人徘徊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所产生的身份迷思以及诗人如何走出迷思、找到自我的过程;最后引用诗中对幽灵的抒写,借喻林泠跨域之后对“离”与“归”的追问,示意“离散”之于林泠乃是一个螺旋向外的开放路径。第三章解释林泠如何排解心中离散。林泠的应对策略之一是写诗,尤其是在经过多年的写作断层之后,重归诗人身份使林泠的诗歌创作发生了许多变化:篇幅增长、节奏变慢;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乡愁主题的深化,使她的乡愁不再局限于一乡、一地、一时;形式上逐渐呈现多样化,使她的诗歌有了更加广袤的发展与想象空间。另一种策略是流浪,流浪作为林泠应对离散的惯性动作一直存在于诗内及诗外,主要以第二部诗集《在植物与幽灵之间》为对象,试图修正流浪的负面色彩并阐述林泠在面对自己和世界都发生改变时,她心中的“离散”将如何借助当下的话语呈现出来。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离散”之中还潜藏着林泠深深的爱国情怀,诗人被迫离开家园、主动踏上旅途,远离故土为主的“乡愁”和文化冲突下产生的“身份焦虑”构成了林泠离散诗学的两个重要支柱。
其他文献
《廣韻聲系》(以下簡稱《聲系》)是由沈兼士主編的一部漢語諧聲譜,對《廣韻》中的諧聲體系進行了較爲嚴密的分析。該書以四十一聲類爲綱,依次羅列《廣韻》各字,梳理整合漢字諧聲材料,建立了以《廣韻》爲主的漢語言文字諧聲系統,爲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便利。但因編纂時古文字研究水平有限,《聲系》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利用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等出土材料和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對《聲系》鈍
以往学术界对法外空间的主要争议在于是否承认该空间的存在或是否有意义。考夫曼的法外空间说并非讨论以上问题,而是对两个重点命题进行阐述:第一,将法外空间说运用于解决刑事边缘案例是适当的;第二,法外空间说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更大价值。针对刑法中难以用“合法”与“违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法外空间说的处理办法是保留而不作评价,该学说目的在于解决悲剧案件中的个案正义难题,为相关案例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同时,法外空间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条件性致病菌。在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恶劣、注射疫苗等一系列应激下,P.a在兽医临床的分离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究其原因主要是极易形成生物被膜(biofilm,BF),也常作为生物被膜研究的模式菌株。抗微生物肽(Antibacterial peptides,AMPs)一般由5-1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其分生孢子为圆形,菌落颜色一般为白色,可制作成真菌孢子制剂用于害虫防治。体壁穿透是球孢白僵菌侵染昆虫的主要途径。昆虫体壁主要由蛋白质和几丁质组成,蛋白质占大多数并且将几丁质包裹在内。在球孢白僵菌侵染昆虫的过程中蛋白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丝氨酸蛋白酶枯草芽杆菌类蛋白酶Pr1和胰蛋白酶类Pr2对昆虫表皮具有降解作用。
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海子的诗歌蕴含着比较超前的元素意象与文化内涵,其诗歌作品一直是现当代文学关注、研究的对象,但少有人关注以海子诗歌作词的歌曲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子有一定数量的诗作被谱曲传唱,诗歌内部丰富的阐释空间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可能,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年代,诗歌到歌曲身份的转变也是海子诗歌得到时代认同的一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神经动力学算法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最优控制、压缩感知以及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神经动力学算法的优势在于并行信息处理和硬件的可实现性,被大量国内外学者用于研究优化问题。压缩感知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压缩感知是一种不受Nyquist采样定理制约的信号采样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固定时间稳定的神经动力学算法在非线性投影方程和压缩感知中的应用。(1)针对求解一种广义非线性
蜘蛛丝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受限于蜘蛛极强的领地意识和同类相食的天性,蜘蛛无法像蚕一样进行大规模饲养。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人工仿制出性能接近蜘蛛丝的纤维。其中将蜘蛛丝蛋白基因转至家蚕的体内,以使该蚕种能够吐出含有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这一方法最具开发潜力。而目前对此类含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对其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性能。很少有研究者能
近年来,在全球“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市场背景的推动下,以模拟人类视觉实现物体识别、目标跟踪、目标检测等任务的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其涵盖了军事、医药、工业、航空航天等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拍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机器视觉方案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通过无人机和相机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进而实现即时高效的诸如目标识别、检测等
研究背景近年来,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态势,现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不孕不育症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症不仅对备孕夫妇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也成为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成为解决不孕不育及生殖问题的关键,但随之而来的相关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辅助生殖技术涉及到的安
台湾现代派作家欧阳子的小说集《秋叶》因饱受争议的主题内容而受到关注,作者苦心经营的小说形式却未能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欧阳子着眼于主人公的觉悟历程,使文本贯穿内心意识的流动及主观臆断,同时通过冷静的笔触以求暂时蒙过读者,最终使部分叙述表现出与事件全貌的冲突。这是欧阳子小说的叙事风格,同时也是不可靠叙述的典型特征。欧阳子的小说可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两种模式。在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中,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