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会在华女子医院研究(1875-1900)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藉医传教是基督教一大传统,教会以传播福音为目的将西方医院制度引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男女大防之俗而特设女医院。19世纪70年代是教会在华妇女医疗事业的肇始阶段,1875年,女传教医生寇慕贞建立的北京女子医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医院,1877年,特拉斯克医生主持的福州妇孺医院正式建成。这一时期,美以美会在创办女医院中处于主导地位,来华女医务人员多为该会派遣。此时成立的两所教会女医院规模较小,却是近代中国妇女医疗事业之嚆矢,为教会进一步开展女性医疗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华妇女医疗事业进入初步拓展期,上层官绅对女医学传教士的认可与支持成为教会医疗事业的重要助力,美以美会、美部会、浸信会等各差会纷纷在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创设妇孺医院。19世纪90年代,在教会医疗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情形下,鉴于男女同院有诸多不便,一些医院开始考虑男女分院,特增设女医院,如梅滕更夫妇于1894年增设杭州广济女医院。由于女医务人员紧缺,女医学传教士注重培养本土医学助手,以补充医疗人员,及方便与华人女性病患沟通,因而设立了女子医学院。来华女传教医生关怀中国妇女身心健康,对传统陋俗进行了批判,为中国社会培养了近代第一批女西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妇女的就医水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约拿书》经文的文本分析,去考证作者对于“耶和华”这一形象的塑造和构建,再通过对作者所塑造的“耶和华”形象的分析,来考证《约拿书》中“耶和华”形象的特殊
《约伯记》的42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在此,先前许多纠缠不清的主题本应该被引向一个最终答案时,故事却戛然而止,情节的每一步的推进都似乎把读者带入一个更加晦暗的境地,约伯
本文以中国古代佛经汉译和《圣经》英译为例,通过对比两种宗教典籍翻译理论的发展,试图发现不同语言、不同宗教典籍在翻译理论发展趋势上的相似点。首先回顾佛经汉译理论的发
我国城市化是否应继续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道路?对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全面系统地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
本文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测度问题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定位于应用方法研究。我们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国内外各种测度思想在可持续发展测度方面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公务员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我国公务员人性化管理的实施障碍,相关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天门冬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氨基酸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医药工业原料。天门冬氨酸酶催化富马酸加氨合成天门冬氨酸。本文从天门冬氨酸酶的结构与性质、产酶菌的筛选与培养条
创立于古印度的佛教发展至今一直经历着时间的涤荡和环境的变迁。自佛教传入中国就面临着与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在经历了隋唐的鼎盛时期后佛教发展到近现代日趋衰落,佛教
在康德宗教哲学思想中最主要的命题就是"道德必然导致宗教",道德之所以会导致宗教,是由于人的有限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德福一致,因此道德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全知、全能
科技的高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经济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处于现代科技的统治之下。然而,随着科技昌明所创建起来的庞大的物质世界的不断